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护理要点分析
作者: 潘莉 梅中群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后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70例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显著,在此过程中为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相对较高[1]。主要病理基础为脑组织缺血缺氧。早期主要给予溶栓治疗,促进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重建,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有效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恢复[2]。依达拉奉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旨在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后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
1资料分析和研究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70例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实验组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55±5.4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77±5.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经CT检查和MRI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卒中量表评分为25~40分;对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合并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存在精神异常或交流障碍。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剂量为30 mg,配伍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常规护理,主要给予患者病情观察、饮食干预、康复指导等。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综合护理。(1)基础护理.首先需对室内环境进行管理,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地面清洁、消毒干预,并开窗通风,保证室内阳光,以便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并叮嘱患者家属保证室内安静,为患者提供休息空间,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同时针对急性期需要卧床的患者来说,需要给予患者皮肤管理,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并帮助翻身处理,减少压力性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必要时可以给予气垫床。加强患者口腔护理,为其进行口腔清洁,并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以便保证患者呼吸通畅,避免出现不良症状,遵医嘱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证大便通畅,并对患者排便情况进行观察,患者3 d未排便时,需给予缓泻剂。(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很多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吞咽功能障碍,护理人员要及时评估患者口腔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伸舌与鼓腮动作,判断患者吞咽反射诱发功能,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评估指导内容,如正确使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选择蛋白质含量较为丰富的食物,并加强补充维生素,尽量选择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以低盐为主,减少干硬、粗糙和辛辣等刺激食物的摄入,指导患者进食时注意避免呛咳和窒息。如果患者因为存在吞咽障碍而无法进食,则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营养干预,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胃管鼻饲,并给予患者胃管留置。(3)病情观察。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主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是否存在对光反射、视野情况、肢体活动情况和肢体感觉。(4)药物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需要服用一定的药物以改善临床症状,用药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每日用药时间、用药情况、用药次数等;监测血糖、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后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进行处理。(5)心理护理。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对大脑左前半球造成损伤,导致患者伴随一定的抑郁症状,临床需提高对患者精神变化和情绪变化的重视程度,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给予积极疏导,为患者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消除患者过度紧张的情绪,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同时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与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恢复。(6)康复锻炼。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康复治疗知识和相关危险因素等。对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期间要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采用侧方吞咽、空吞咽与交替吞咽、用力吞咽、点头样和低头样吞咽方法。对偏瘫康复患者和语言康复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如慢走、上下楼梯、读书等,循序渐进,保证患者按要求完成训练,对患者进行积极鼓励,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4]。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主要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改善程度在90%~100%,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达到46%~89%,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功能均未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然较高,生活质量低下[5]。总有效=显效+有效。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且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梗死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多属于高危疾病,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为患者脑动脉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组织在缺氧、缺血情况下出现损伤而发病[6]。临床大多数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7]。依达拉奉可迅速渗透到患者血脑屏障中,保护脑组织和中枢神经,改善脑组织血流情况,预防脑水肿,同时能缓解进行性加重的脑梗死,用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8]。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还可改善过氧化情况,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善脑组织损伤程度[9]。但在治疗过程中,还需为患者配合护理干预,保障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10]。
综合护理是一种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需遵循人性化护理理念,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给予患者综合管理,从药物干预、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基础管理、饮食干预、功能锻炼等多方面入手,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监测,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存质量[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显著,在此过程中为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段雪莹.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研究[J].药品评价,2020,17(2):49-50,52.
[2] 李艳.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脑水肿的相关因素[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8):3349-3351.
[3] 于洋.依达拉奉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0):3508-3510.
[4] 徐兰平.早期康复护理对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母婴世界,2020(36):216.
[5] 侯玲娥.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J].养生大世界,2021(6):192.
[6] 黎晶.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母婴世界,2020(9):218.
[7] 蒋代嫦,蒋新莲.阿替普酶注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配合分析[J].母婴世界,2019(12):209.
[8] 徐勋盛.依达拉奉联合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1):40-43.
[9] 邓常丽,郝丽萍,胡莉莉,等.氯吡格雷联合甲钴胺治疗中责任制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4):716-719.
[10] 郝晓静,王纳,乔双.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研究,2023,31(3):184-187.
[11] 李瑞英,张巧巧.分级心理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167-16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