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 江蕙蕙
摘要:目的 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期间实施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负性情绪、哮喘控制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哮喘控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肺功能恢复,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哮喘控制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临床护理;肺功能;护理满意度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临床常见且多发病,主要是由多种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的喘息、咳嗽、气急、胸闷等。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群体是继青少年时期后第二个哮喘发病高峰时期,该病不能完全根治,一旦发病,应及时且规范地治疗,即通过长期以及规范化药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若未及时接受治疗,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
临床护理干预模式是继常规护理后应运而生的一项新型护理措施,主要是结合患者病情情况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治疗时间,加速病情康复进程,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护理干预应用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37±2.19)岁;平均病程(6.37±0.29)年。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03±2.15)岁;平均病程(7.43±0.2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及肺功能等检查确诊支气管哮喘;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研究方案,自愿签署同意书;具备沟通能力。
排除标准:病历资料漏缺;拒绝参与研究或随访;存在精神类疾病;合并其他重要器官不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陪同其完成所有常规检查,并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时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服用相关药物,给予患者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口头宣教等护理措施干预。
1.2.2 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干预
(1)成立护理小组。选择1名专科资深的护理人员、1名护士长、3名责任护士以及1名主治医师成立护理小组,由医师担任小组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组长定期组织成员开展讨论会,全面分析及讨论患者的病情、身体指标及经济状况等,并为其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由组长和副组长对最终的护理方案进行确定,最后由其他组员按照护理方案流程实施护理干预。
(2)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以热情的态度进行接待,并陪同其完成常规检查,必要时可在检查期间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组成及住院环境,缓解其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同时向患者介绍院内专科医师在治疗本病的经验,提高其自信心;然后,在检查完成后,安排患者在温馨且舒适的病房内进行休息,在此期间予以健康教育,教育内容涉及支气管哮喘基础知识、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等,但需注意的是,在教育时需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实施教育;最后,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可需求院外缓助,减轻其经济压力。
(3)入院第2天。通过宣传栏、多媒体以及发放手册等方式向患者介绍病情,介绍过程中需尊重患者之间的差异,对理解且掌握较慢的患者耐心指导,并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涉及日常护理方法、饮食需注意的事项等,提高家属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4)入院第3天。对患者哮喘发作次数及用药情况详细记录,并由副组长组织成员开展讨论会,结合患者情况,进一步对护理方案进行充实,并对护理方案中存在的不合理措施进行改正,确保护理质量。
(5)入院第4~8天。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及特点,告知其在运动以及饮食方面需注意的事项,以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并详细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剂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
(6)出院前3天。告知患者掌握自我护理认知的重要性,并指导其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状况时的处理方法等。
(7)出院后3天。患定期在群内了解患者出院后病情发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出现不良现象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必要时可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指导,进一步提高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预防哮喘,控制其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包括FEV、FVC、PEF。
(2)负性情绪: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焦虑情绪严重。
(3)哮喘控制率: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估,完全控制(25分)、基本控制(15~24分)、未控制(14分以下)。完全控制+基本控制=总控制。
(4)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操作技巧、健康教育、护理认知等,出院时利用我院自拟护理满意评量表评估,各项0~68分,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哮喘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哮喘控制率为94.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态度、操作技巧、健康教育、护理认知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支气管哮喘具有不易根治、易复发等特点。临床常以药物治疗来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受病情后存在窒息的影响,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阴影,诱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治疗整体效果。因此,治疗期间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直接影响患者负性情绪以及哮喘控制率[5~6]。
临床护理干预属于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一项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及特点而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方案,使护理整个流程合理化、规范化,帮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加速病情康复进程,进而确保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7~8]。本研究制定的临床护理方案,不仅使护理流程清晰有规则,还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促进医患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此外,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增加自信心,进而提升治疗依从性。本结果显示,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哮喘控制率、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肺功能恢复,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哮喘控制率。
参考文献
[1] 牟伟伟.临床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健康之友,2021(3):253.
[2] 孙燕.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应用观察研究[J].养生大世界,2021(18):243.
[3] 李芳芳.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223-224.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9):675-697.
[5] 钟春群.探讨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20(17):80.
[6] 施娟,陈秀梅.临床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5):101.
[7] 姚莉.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对减少疾病复发率的效果观察[J].科学养生,2020(9):130.
[8] 胡欢平,吴春凤.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