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疹”的中医治疗与调护
作者: 刘雨欣“月经疹”西医病名为“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疹”“自身免疫性雌激素皮疹”,其发病机制主与月经周期的雌激素和黄体酮分泌有关。雌激素可促使皮肤色素增深,供血增多,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加重原有皮肤疾病。黄体酮可以促使皮肤非持续性的皮脂分泌和溢出,表现为月经期前(月经黄体期)头面部油脂分泌旺盛,痤疮加重;月经周期后半期(孕酮高峰期)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丘疹,瘙痒难耐,甚至数个融合成片,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和消失;排卵期出现眼眶周围色素沉着,或原有皮肤病症状加重。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风、血关系密切,多属内热积里,风热郁表。因此,大多从风与血进行辨证论治,治则以祛风治血为主。
“月经疹”的中医治疗调护进展
血热型
患者多由素体阳盛阴虚或恣食辛辣,使得热入血分,经行时热盛风动而发。疹块主要在月经前和经期出现,色多鲜红,常伴有心烦、口渴等血热阴虚征象。中医治疗多选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药物和方剂,如生地、赤芍、菊花、白鲜皮等,方选清经汤加减。
血虚型
患者多由久病失养或产后营血不足,经行更虚所致。皮疹多在经后发作,入夜瘙痒加重,月经量少、推迟,颜色较淡,伴有舌淡薄、脉细弱的血虚征象。治以养血调营、祛风消疹为主,多选用当归、熟地、黄芪、荆芥等药物,方选四物汤加减。
营卫不和型
多是在行经之时失血体虚、卫外不固、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皮疹均在行经期出现,疹色淡红,可融合成片,瘙痒难耐,遇风则加重,常伴有头痛身重、发热恶风等风热表证。多以疏风解表、清热除湿为治则,选用防风、荆芥、蝉蜕、蛇床子、苦参等药物,方选清风散加减。
周期疗法则是根据月经周期阴消阳长规律使用不同药物。经前期,人体阴阳气血俱盛,子宫气血满盈,此时多选用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使女子胞脉通达,促经正常下行;行经期为人体阴转阳的时期,此时子宫泻而不藏,排除经血,宜用川芎、香附、益母草等行气活血之药;经后期,阴长阳消,由于经期阴血排除,子宫相对空虚,阴血不足,因此多用制首乌、黄精、墨旱莲等养阴药物;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积蓄,子宫阴精充沛,重阴则必阳,多选用肉苁蓉、鹿角胶等温阳之品,促进阴阳转化。
中医对于“月经疹”的调护需结合患者的地理位置环境,如在四川的患者,由于盆地多湿冷气候,平时需忌食生冷生痰和辛辣易入血生热的食物,且作息需规律,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常用温水洁面,尽量少用化妆品,注意防晒等。
“月经疹”的中医治疗优势
西医对“月经疹”的常规疗法效果不佳。针对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可采用人工雌激素疗法,治疗无效则采用抗雌激素药治疗法,以及卵巢切除术。但“月经疹”以皮损表现为主,大部分患者对于手术切除疗法的接受度较低,人工雌激素疗法和抗雌激素药疗法则存在用药周期长、经济负担较大、停药后复发可能性大、药物副作用等局限之处。与之相比,中医药疗法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根据患者月经周期的生理病理变化,分期变法用药,调整脏腑功能与冲任的平衡,达到精准把握疾病本质的病因病机,对症用药产生良好治疗效果的目的。此外,中医药疗法还有经济负担较低、药物副作用较小等优点,可较好地弥补西医治疗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