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需定时监测血糖

作者: 何秋芬

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众所周知,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都会问患者目前血糖控制如何。那么,糖尿病患者在平时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监测自己的血糖?血糖控制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在此,本文将介绍目前经常使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和控制目标,包括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

自我血糖监测(SMBG)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通常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简单的指末血糖监测,可以监测患者的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是最新的血糖检验设备,能够持续、动态地检测血糖变化。具体来说,每5 min自动记录血糖数据1次,可监测24h内的动态血糖变化,绘制出精确的每日血糖变化曲线,并在曲线上标有饮食、运动等事件。通过全面、详细、完整的血糖图谱,能为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动态血糖监测能够检查血糖控制是否达到预期,以便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能够减少低血糖发病风险。

优点: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可以根据糖尿病患者实际需求制定,反映当前血糖情况,有助于医生、患者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足:影响自我血糖监测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运动等。自我监测血糖提供的是即时血糖值,反映瞬间血糖水平,很难反映全天血糖控制水平。即使频繁测试血糖,也会遗漏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并且通过血糖记录解读血糖波动十分耗时。

需要强调的是,血糖监测应该是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方案的一部分内容。SMBG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但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更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如妊娠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为了使血糖达标,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应该适当增加监测频率;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也应该增加监测频率,及时处理高血糖、纠正低血糖,按需调整胰岛素治疗剂量;对于仅仅是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胰岛功能尚可,血糖波动较小,监测频率可以相对减少。

控制目标:根据最新指南推荐,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这项指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公认的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也是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治疗初期,建议患者每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后,可以每6个月检查一次。

优点:检测方法不受饮食、运动、情绪、用药等外部环境影响,可以用来评估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不足:不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实时波动情况,对于期间是否出现低血糖、高血糖等异常血糖情况不得而知,所能判读的仅仅只是一段时间血糖的平均水平。如患者存在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也会导致HbA1c结果不可靠,如溶血性贫血、慢性疟疾、接受透析的尿毒症、大量失血或输血等。此外,该监测方法需要患者在门诊进行采集静脉血才能得到验证,没有SMBG那么方便。

控制目标:最新指南推荐,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葡萄糖达标时间比(TIR)

TIR可以简单理解为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糖尿病患者在一天24 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 mmol/L)的时间或所占的百分比。

优点: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不足,三者联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通常通过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AGP)来提供数据,显示患者1天内的葡萄糖水平,利用简明的葡萄糖数据显示A1c结果后面的低血糖和高血糖趋势,可以解释葡萄糖变化的全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血糖情况。

不足:需要采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准确、可靠地评估TIR。如果采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来评估TIR,一般要求至少检测7个点的血糖(三餐前后+睡前血糖)。采用CGM评估的TIR,仅反映患者短期血糖状况,当血糖波动明显时,对TIR数值影响较大。

控制目标:最新指南推荐,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为,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70%。但应做到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及血糖波动。

目前,国内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不容乐观,虽然部分患者已意识到SMBG的重要性,但执行力较差。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很多,如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遵医嘱用药、自我效能、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工作状态、经济能力等。当SMBG与HbA1c水平不匹配,需考虑存在的干扰因素和进行更加频繁的监测(包括餐后血糖和夜间血糖测定),或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的普及(现已有家庭版和医用版),使得一部分符合指征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就可以佩戴CGM。一次佩戴,可以使用14 d,减少了指尖血糖检测带来的痛苦和耗时,使患者能随时了解血糖情况;医生也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很多患者在感受到了此种检测的便利后,会购买家庭版的装置,通过手机的监测、上传,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血糖管理方案。需提醒,控制目标高度应个体化,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TIR时间越短,越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研究发现,TIR平均每下降10%,视网膜病变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增加64%。TIR时间越短,越容易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研究发现,TIR平均每下降10%,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增加40%。而TIR时间越长,越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随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最新指南的发表,TIR将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助力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为使得血糖水平达标,要多方面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可以定期进行空腹、餐后血糖的监测,同时3个月左右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如果有反复低血糖、高血糖的发生,有条件的患者可进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了解TIR的水平区间。只有综合血糖管理达标,才能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

上一篇: 致命的血栓
下一篇: 老年慢阻肺护理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