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作者: 崔剑巍脂肪肝的病因及危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久坐少动、饮食精细、营养不均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人口老龄化,导致脂肪肝患病率急速增长。 在我国,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肥胖。体重和腰围显著增加与脂肪肝密切相关,尤其腰围比传统的体质指数(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
(2)年龄和性别。55岁以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远高于女性;更年期开始,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极速升高,65 ~75岁达到高峰。
(3)生活方式。久坐少动,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营养不均衡,进食过快。
(4)疾病影响。较为常见的有高尿酸、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和骨质疏松等。
脂肪肝患者常缺少明显的自觉症状,部分可感觉乏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等,因此,绝大部分脂肪肝往往在体检时才被发现。
虽然脂肪肝的病情较为隐匿,但危害却十分巨大。脂肪肝病情进展缓慢,10~20年内仅0.6%~3%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但有研究显示,脂肪肝可显著增加恶性肿瘤,如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生率。此外,脂肪肝患者常并发有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脂肪肝是基于现代病理学研究的医学名称,中医古籍中并没有相关记载。目前,中医界主要依据其症状和病机将其归属于“肝癖”“湿阻”“胀满”“积证”“胁痛”等范畴,认为发病主要是因为饮食失调、情志内伤以及久病劳倦,导致肝脾肾功能失常所致。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浊内蕴;肾精亏损,痰瘀凝滞。病理基础为脾虚、痰凝、气滞、血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肝(胆)、脾、肾,是一种本虚(脾气虚、肝肾亏损)标实(痰、气、血瘀结)的疾病。
由于脂肪肝是一种复杂、整体性的代谢性疾病,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肝功能酶学指标,同时对恢复糖脂的正常代谢也有显著的作用。脂肪肝的中医治疗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部分。
内治法
肝郁脾虚型
表现:单侧或两侧胁肋部胀满作痛,每因情绪改变而诱发或加重,小腹胀满、大便稀薄、抑郁烦闷、经常叹气、舌质淡、边有锯齿状齿痕、苔薄白或腻、脉弦。
方药: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包括白术、柴胡、牛膝、白芍、当归、枳壳、元胡、香附、郁金等。如两胁刺痛,可加丹参、生蒲黄、五灵脂;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腹胀感明显,可加厚朴、大腹皮;女性患者伴有痛经,可重用芍药,或增加益母草、茜草。中成药可自服逍遥丸、柴胡疏肝丸等。
脾虚湿阻型
表现:形体肥胖,肝区胀满,周身困重,倦怠乏力,胸皖痞闷,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方药:可选用六君子丸,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半夏等。如胀痛明显,可加延胡索、川楝子;大便稀溏严重,可加薏苡仁、苍术、芡实;如有水泻,加诃子、莲子肉和山药;恶心呕吐,可重用制半夏,或加干姜、代赭石等。中成药可服健脾丸、参苓白术散。
湿热内蕴证
表现:口黏或口干口苦、胸脘痞满、周身困重、食少纳呆、形体肥胖、面部及头发油脂分泌旺盛,大便黏腻、小便混浊或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方药:可选龙胆泻肝汤,包括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等。痰热症状明显,可加川贝母和胆南星;大便黏腻不爽,可加秦皮、白头翁、川军;热重阳亢者,口干口苦,可重用生石膏;伴失眠多梦,可加竹茹、黄连等。中成药可服龙胆泻肝颗粒、二妙散以及茵陈五苓散。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强调体质调理,通过辨证论治,改变疾病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很难说哪种中药或哪个方子对脂肪肝有特殊疗效,例如大众耳熟能详的中药,如决明子、山楂、荷叶等,药性寒凉,短期可能实现体重减轻,但对脾胃虚寒的患者不适宜;还有些人认为,体内脂肪太多要用“泻药”,长期喝含有大黄、虎杖等含有蒽醌类等泻下药物的“减肥茶”,导致结肠黑变病。因此,切忌脱离辨证盲目用药。
外治法
养生功法、针灸、敷贴、穴位埋线等也是脂肪肝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对调理周身气机,促进脂肪代谢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烦躁、肝区胀闷、乏力困倦等症状,再配合针刺特定穴位,如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太溪、肝俞等,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埋线疗法”是通过将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线埋入特定的穴位及肌肉脂肪组织中,起到调节脂肪代谢、抑制食欲、增强排泄的功效,从而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肝功能异常及体脂分布,同时能够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节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等易胖体质,最终达到体重控制后不易反弹的临床疗效。
中药封包治疗也是治疗脂肪肝的选择之一。对特定疗效的中药(如干姜、附子、白芥子、茯苓、泽泻、红花等)经加热后局部热敷,经皮吸收后,产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利小便等功效,对阻断肝脏纤维化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定期检查肝功能
中西医各有所长,不存在好坏之别。根据病情适当采用一些确有疗效的西药,如门冬氨酸鸟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当飞利肝宁、五酯胶囊等,对于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肝脏炎症损伤均有良好的作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定期收集舌苔、脉象、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信息,以便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还要定期检测肝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血糖和血尿酸等生化指标;每半年至1年做上腹部B超,必要时可检测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用以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
结束语
脂肪肝的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均衡营养、合理运动以及良好的心态是治疗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关注点不能仅限于肝酶学指标和肝脏脂肪沉积是否好转,更应关注伴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防治。当然,在确诊为脂肪肝的前提下,药物治疗还需咨询专业医师,切勿擅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