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 王晶

双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0

摘要:目的 分析双胎早产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18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双胎早产儿以及单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一次生产的胎儿数量分为双胎组和单胎组各150例。回顾性分析其资料,比较两组NEC患儿的临床资料、临床特点及手术情况。结果 双胎NEC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明显低于单胎早产儿(P<0.05);双胎早产儿发生NEC的概率为6.67%,单胎早产儿发生疾病的概率为1.33%,双胎新生儿发生NEC的概率明显高于单胎新生儿(P<0.05)。双胎组NEC新生儿接受手术的年龄显著小于单胎NEC(P<0.05);双胎NEC新生儿中死亡率为20.00%,单胎NEC新生儿中未发生死亡病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的呕吐、便血、腹胀、局限性腹膜炎情况及休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胎组呼吸机的使用明显多于单胎组(P<0.05)。双胎组酸碱度、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胎组,双胎组门静脉积气胎儿数量显著多于单胎组(P<0.05)。两组血钠、外周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X线检查气腹及腹壁下积气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双胎NEC患儿相对于单胎NEC所面临的危险更多,因此要尽早发现疾病,积极对此类患儿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双胎;早产儿;临床特点

新生儿时期,早产儿可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NEC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发病较急,且疾病发展速度较快,若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恶化速度快,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1]。NEC作为一种获得性疾病,发生后影响肠黏膜血液供应,导致黏膜局部缺血,减弱肠黏膜蠕动,进而使得食物在肠腔内积聚,影响肠道功能并加速细菌繁殖,从而引发肠道缺血缺氧和炎症损伤,导致肠黏膜出血、糜烂和坏死。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低血压、休克等;饮食原因,如高渗乳汁或药物溶液等导致肠黏膜损伤,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进一步促进氢气的产生;细菌感染,当新生儿受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侵袭时,可损伤肠黏膜,导致败血症等加重肠黏膜损伤。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概率较高,且病死率以及手术率均处于较高水平[2],说明该疾病的危害性极大。其中,双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相对单胎新生儿较差,危险性相对来说也较高。本研究旨在探究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双胎早产儿以及单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一次生产的胎儿数量分为双胎组和单胎组各150例。其中,早产儿均胎龄<32周,并结合产检资料、出生记录以及胎盘个数等明确为是否为双胎。所选的早产儿中双胎为150对,发生NEC的病例为10例;单胎为150例,发生NEC的病例为2例。

纳入标准:所选新生儿监护人均知晓研究具体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所选病例均符合临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要求以及相关症状,Ⅰ期有心动过缓、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或嗜睡,相关检查显示无异常情况或轻度肠梗阻,为疑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Ⅱ期可确诊为坏死性小肠性结肠炎,症状比前期更为严重,血小板轻度减少,伴肠鸣音消失、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Ⅲ期疾病进展期,疾病相关症状更为严重,低血压、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临床检查可见明显腹水、腹腔积气等。排除标准:缺乏临床资料;监护人不同意参与研究;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将所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涉及性别、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包括胎儿性别分布情况、胎龄和需有创呼吸机支持数量、胎儿数量、死亡率及患儿Apgar评分。

(2)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两组NEC早产手术指标比较和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手术指标包含接受手术的年龄、呕吐、便血、腹胀、局限性腹膜炎情况、休克情况及呼吸机的使用;实验室指标包括血钠、酸碱度、外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X线检查项目。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早产儿临床基本资料

2018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胎龄<32周的双胎早产儿以及单胎早产儿共300例,其中双胎150例,单胎150例。

双胎早产儿出生时的平均体质量为(1589±360)g,单胎出生时的平均体质量为(1892±410)g,单胎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双胎组(t=6.801,P=0.000<0.05);双胎中10例NEC,在双胎中占比6.67%,单胎中2例NEC,在单胎中占比1.33%,单胎组NEC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胎组(χ2=5.556,P=0.018<0.05);双胎早产儿中男74例,女76例;单胎早产儿中男80例,女70例;两者平均胎龄分别为(30.25±1.34)周、(30.58±1.41)周,两组性别分布及胎龄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双胎组需有创呼吸机支持6例,比例为60.00%,单胎组需有创呼吸机支持0例,比例为0.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400,P=0.121>0.05);双胎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20.00%,单胎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00%,双胎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胎组(χ2=0.480,P=0.488<0.05);双胎组NEC的Apgar平均评分为(9.34±1.01)分,单胎组NEC的Apgar平均 评分为(9.36±0.95)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26,P=0.980>0.05)。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1 两组NEC早产手术指标比较

双胎组NEC新生儿接受手术的年龄显著小于单胎NEC(P<0.05);两组呕吐、便血、腹胀、局限性腹膜炎及休克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胎组呼吸机使用情况明显多于单胎组(P<0.05)。见表1~2。

2.2.2 两组实验室指标及X线检查结果比较

双胎组酸碱度、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胎组,双胎组门静脉积气胎儿数量显著多于单胎组(P<0.05)。两组血钠、外周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X线检查气腹及腹壁下积气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4。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临床上设立了专门的新生儿科室,足月及早产儿的存活率由此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3]。多胎妊娠的子宫会因为胎儿增多而出现过度扩张的现象,增加宫腔内的压力,导致胎儿在宫腔内的空间被压缩,胎盘面积也由此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风险,

现阶段新生儿常见急腹症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较高,病变部位主要涉及回肠、空肠及结肠,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该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微生态紊乱、存在氧化应激反应和喂养方式不合理等[4~5]。相关研究显示,新生儿胎龄越小,该病发病率越高[6]。该疾病发生早期,患儿可出现明显的精神欠佳、呼吸暂停及喂养不耐受等表现,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可发展为肠坏死以及肠穿孔等,严重可致人死亡[7]。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率较高,且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神经发育迟缓或吸收不良等,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胎NEC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明显低于单胎早产儿的数值,双胎新生儿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不如单胎新生儿;双胎早产儿发生NEC的概率为6.67%,单胎早产儿为1.33%,双胎新生儿发生NEC的概率明显高于单胎新生儿(P<0.05)。双胎组NEC新生儿接受手术的年龄显著小于单胎NEC(P<0.05);双胎NEC新生儿中死亡率为20.00%,单胎NEC新生儿中未发生死亡病例,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的呕吐、便血、腹胀、局限性腹膜炎情况及休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胎组呼吸机的使用明显多于单胎组(P<0.05)。双胎组酸碱度、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胎组,双胎组门静脉积气胎儿数量显著多于单胎组(P<0.05)。两组血钠、外周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X线检查气腹及腹壁下积气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胸部X线的相关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

结合上述,双胎NEC患儿相对于单胎NEC所面临的危险更多,因此要尽早发现疾病,积极对此类患儿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素娥,陈春,杨传忠.超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3):438-443.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疗指南(2020)[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201.

[3] 刘娜娜,冯伟,李鑫,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27(2):142-146.

[4] 董会敏,宋娟,王永,等.极早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9):1012-1016.

[5] 唐书庆,朱丽,张蓉,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23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5):1171-1175.

[6] 张丰宁,周晓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20,47(2):116-119.

[7] 潘炜祺,刘巧玉,袁贵龙,等.早产和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9):8-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