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 徐启涛 杨顺勇

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小针刀治疗,观察组使用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疼痛与功能障碍程度和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腰椎曲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突出,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新医正骨疗法;小针刀;疼痛评分;功能障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外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和老年人。患者会出现腰麻、腰痛伴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腰部活动能力会受到限制,影响患者行路等日常活动,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脊柱侧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有两种,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在中医的理念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骨痹”范畴,《内经》认为筋为节骨,筋与骨相连[2~3]。在现代医学中,骨包括骨骼和关节,而筋则包括骨骼肌、韧带、关节囊以及与之有关的神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被称为“筋伤”。

中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小针刀治疗是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而新医正骨疗法则是利用生物力学的原理,通过矫正被移动的脊椎,让被移动的脊椎回到原来的解剖学位置上,使得错缝的脊椎重新对位,让脊椎间的力量重新得到平衡,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表明,联合小针刀和新医正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疗效[4]。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女24例,男19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5.98±6.12)岁;病程4~34个月,平均病程(18.79±3.25)个月。观察组女23例,男性20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5.56±6.44)岁;病程5~35个月,平均病程(18.81±3.3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过MRI诊断和CT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意识清晰,无语言沟通障碍,能配合完成调查。

排除标准: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合并肿瘤或骨质疏松;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既往有过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史;合并骨科其他疾病;患有癌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针对病椎的突起,以痛点、椎上韧带、椎间韧带、椎旁关节囊、横突、臀上皮神经受压区、梨状肌投影区等部位作为进针点。在选择好进针点后,对其进行消毒,然后使用1号0.8 mm针刀进行高速进针,切割松解定点部位对应的软组织,控制进针深度,在感受到针感后进行挤压止血,并对其进行无菌敷料包扎。治疗完成后,交代患者要注意的问题。小针刀治疗1周1次,4次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完毕后进行随访。

观察组采用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小针刀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新医正骨疗法:患者直立于特制的复位椅子上,医生在患者背后以固定手法进行点转动复位推拿。医生将拇指放在患椎棘突旁,嘱咐患者两手交叉护头,另一只手从患者上抬的腋下绕到其胸前,同时环抱对侧肩膀,引导患者身躯前倾并进行旋转,在整个旋转的过程中患者身躯前倾的角度基本不发生变化,以定位拇指始终可以感受到棘突处于旋转扭力的中心位置为度。转动到极致之后,定位拇指会凭借转动的惯性不断发力,使患者感受到骨节发出弹响。新医正骨疗法1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完毕后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腰腿痛、放射性疼痛等)消失,可以正常活动与工作,为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可以参与日常的功能与活动,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能够参与轻度的日常活动,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疼痛与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评估,分值0~10分,与疼痛成正比;功能障碍程度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分值0~50分,分值越高代表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3)比较两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3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腰椎曲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椎病变,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使髓核组织突出,对邻近脊神经根造成压迫,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下肢麻木、腰痛等症状,影响肢体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5]。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麻痹,主要是由于纤维环破裂后,髓核脱落,对神经根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正骨学说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称为“筋伤”,其发病机制为脊髓内、外侧平衡失调导致单个或多个椎体发生移位。“筋伤”和“骨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两大病理学依据。由于肌肉和骨骼的结构紧密相连,且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故肌肉受伤会导致骨缝错位,而骨骼受伤也会造成肌肉和肌肉的出槽,这就是所谓的“筋出槽”和“骨错缝”,是指人体受到伤害后,身体在形态、空间和功能上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小针刀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小针刀疗法为九针治疗法之一,可以起到疏通和止痛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小针刀疗法可以消除病变部位的软组织黏连、瘢痕和痉挛,减压局部膨胀的组织,并释放卡压的血管、神经,调整异常的应力,稳定身体软组织的力学动态,还能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推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等。小针刀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法中的关键仍是治“筋”,以“舒”“通”“除湿”为原则,根据“筋骨并重”学说,以“针刀法”为基础,以“松”“畅”“散”“结”等为“骨错缝”形成的有利机械条件。新医正骨疗法是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冯天有创造,即通过将移位的脊椎重新放回原位,修复错位的脊椎,从而让脊椎在内在和外在之间获得良好的平衡。

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利于强化脊柱关节的稳定性,保护脊髓的内外平衡,恢复脊髓的生理曲度,还可以修复受损组织,从而改善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病理现象。此外,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可以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速度、吸收局部肿胀及恢复神经肌肉活动功能速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腰椎曲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新医正骨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突出,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喻加东,陈家平,马翔,等.中医综合疗法对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血清PGE2、5-HT、SOD水平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4):787-793.

[2] 冯伟.新医正骨疗法治疗难治型旋盆翘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20,36(4):307-309.

[3] 张松,张国龙,胡新宇,等.小针刀联合内热针治疗飞行人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血清SP、5-HT和关节功能的影响[J].空军医学杂志,2021,37(5):386-389.

[4] 聂克勤,张忠文,罗刚,等.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21,42(1):136-137.

[5] 冯伟,王飞,许奎.新医正骨疗法治疗腰曲反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20,36(1):65-67,7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