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疤痕硅凝胶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观察
作者: 赵敏
摘要:目的 观察医用疤痕硅凝胶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医用疤痕硅凝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瘢痕评分、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瘢痕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低于对照组的17.14%,P<0.05;试验组瘢痕平均厚度为(1.35±0.33)mm,小于对照组的(2.42±0.83)mm,P<0.05。结论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使用医用疤痕硅凝胶治疗效果显著,疼痛感明显得到缓解,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医用疤痕硅凝胶;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效果
烧伤指皮肤因热液、火焰、化学物质、蒸汽、电力等热力所引发的黏膜损害,可累及皮肤、肌肉,严重者可影响关节甚至内脏功能。患者在愈合后,往往可于皮肤表层留下增生性瘢痕[1]。增生性瘢痕在临床皮肤科较为多见,对局部皮肤组织影响明显,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微晶磨削、局部皮下注射药物、手术切除治疗、压迫治疗法等[2]。但随着患者对皮肤疾病治疗后美观效果的要求不断提升,该病的临床治疗药物和治疗技术也不断改善。本研究旨在观察医用疤痕硅凝胶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6~50岁,平均(38.34±4.28)岁;瘢痕面积0.6%~25%,平均(12.56±5.32)%;Ⅱ度烧伤16例,Ⅲ度烧伤19例;瘢痕位置;四肢19例,颈胸部10例,头颈部6例。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7~50岁,平均(39.10±4.36)岁;瘢痕面积0.5%~25%,平均(12.58±5.31)%;Ⅱ度烧伤15例,Ⅲ度烧伤20例;瘢痕位置;四肢18例,颈胸部9例,头颈部7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满足烧伤增生性瘢痕相关诊断标准[3];(2)烧伤程度均为Ⅱ~Ⅲ度烧伤;(3)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4)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5)认知、视听、理解能力正常;(6)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
排除标准:(1)资料不完整、拒绝配合或中途退出;(2)增生性瘢痕部位存在严重感染或大面积皮肤损毁;(3)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4)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6)存在其他皮肤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创面愈合进入瘢痕治疗阶段。对照组采用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112)辅助治疗。首先对瘢痕部位进行消毒,取适量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匀涂抹于瘢痕,需要完全覆盖瘢痕上,1~2次/d。试验组采用怡敷康 医用疤痕硅凝胶(佛山市优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12140943)进行辅助治疗。首先确认瘢痕部位无破溃,并清洗干净,消毒后将适量医用疤痕硅凝胶涂抹于疤痕处,完全覆盖瘢痕位置后轻轻按摩,2~4次/d。使用中若发生过敏反应(红疹、瘙痒或任何不适症状),立即停用。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效,创面愈合佳,无坏死皮肤,原瘢痕萎缩,弹性复常;有效,创面愈合佳,无坏死皮肤,原瘢痕未出现挛缩现象,且弹性质地变软,但色泽暗淡;无效,未及上述标准[4]。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瘢痕外观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值0~15分,主要包括厚度、血管分布、色泽、柔软度4个方面,分值越低表示瘢痕外观美观度越高。
(3)比较两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感越轻。
(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使用疤痕硅凝胶后,测量两组瘢痕平均厚度。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瘢痕外观情况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瘢痕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低于对照组的17.1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瘢痕平均厚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瘢痕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烧伤是皮肤烫伤达到真皮网状层的损伤,可破坏烧伤部位组织正常生理结构,临床主要表现为水泡、疼痛、皮肤红肿等症状,可遗留严重瘢痕。而瘢痕组织过度增殖,会对患者外形美观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瘢痕是机体受到损伤以后,无法实现组织学再生,利用结缔组织地带进行修复,为不完全再生的一种类型,具有补偿性特征,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与正常皮肤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烧伤是引发瘢痕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如真皮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肌成纤维细胞收缩、胶原代谢失衡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研究提出,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和医用疤痕硅凝胶应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一定的效果[5]。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制成的一种用于修复皮肤烧伤、烫伤、溃疡创面的凝胶,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可通过刺激细胞增殖、改善新生皮肤血流和皮肤表层的微循环,促进创面快速生成肉芽组织,达到快速修复创面的目的[6]。医用疤痕硅凝胶是由高粘度二甲基硅氧烷和低粘度二甲基硅氧烷组成,为无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凝胶,无异味,在用于辅助改善或预防皮肤病理性疤痕。但关于这两种凝胶效果比较的研究少见,故本研究就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和医用疤痕硅凝胶应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用疤痕硅凝胶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良好疗效,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主要是针对加速创面愈合,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不明显。治疗后,试验组瘢痕评分为低于对照组。说明医用疤痕硅凝胶能抑制瘢痕增生,缓解瘢痕的变硬程度,降低毛细血管充血。治疗后,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医用疤痕硅凝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低于对照组的17.14%,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医用疤痕硅凝胶应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瘢痕平均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用疤痕硅凝胶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整体效果显著。医用疤痕硅凝胶的主要成分为硅油,可从一定程度上对创面坏死细胞进行分离,加快上皮细胞再生。纵观近年来的临床诊疗案例,医用疤痕硅凝胶可以有效预防瘢痕增生,同时越早使用,治疗效果越显著[7]。硅凝胶可以促进瘢痕软化,同时可有效减轻疼痛、瘙痒程度,但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增进瘢痕水化作用存在相关性。采用医用疤痕硅凝胶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诊疗,可以在瘢痕表面释放硅酮油,促进瘢痕角质层水合反应发生,促进坏死组织分离,利用瘢痕组织营造稳定内环境,促使瘢痕组织稳定、成熟[8]。
综上所述,医用疤痕硅凝胶应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瘢痕厚度、血管分布、色泽、柔软度,降低患者疼痛感,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时磊,于群,张琦,等.超脉冲点阵CO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1):111-114.
[2] 曾彪,姚世红,张惠玲,等.美宝疤痕平与弹力套合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7,19(1):68-69.
[3] 高艺,卢凤艳.强脉冲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价值探究[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2):242-243.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99.
[5] 沈锐,张金明,张凤刚,等.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TGF-β和VEGF的浓度检测及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4):292-295.
[6] 丁美军,刘驰,程章亮,等.外用硅酮凝胶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6):77-80.
[7] 于震峰.压力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远期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36-37.
[8] 王宇龙.硅酮霜与弹力套合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8,8(2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