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及心理情绪的影响

作者: 卞依妹

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及心理情绪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心理联合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实验组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处更低(P<0.05);护理7 d、30 d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可有效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疗效;心理情绪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原为疱疹病毒。发病后以皮肤可见水疱呈带状分布,且随着病情进展,水疱呈现出体积增大、内容液逐渐浑浊的变化趋势,最终水疱结痂脱落后,皮肤可见瘢痕且大多有遗留神经痛[1]。该病不仅会加剧患者疼痛不适,影响日常生活,也会由于对皮肤愈合效果的未知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整体康复[2~3]。因此,针对带状疱疹患者不仅要做到对症治疗,同时还要辅以科学的护理干预,全面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8~76岁,平均(61.39±4.30)岁;疱疹病程2~5 d,平均(3.17±0.64)d。实验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8~77岁,平均(61.52±4.47)岁;疱疹病程2~6 d,平均(3.35±0.61)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内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皮肤均可见明显水疱,且伴有强烈神经痛感,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4];患者对研究内容完整了解,且自愿入组;有基本认知能力,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病史,存在沟通与认知障碍者;同时伴发全身性感染病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中途脱落、临床资料不全者;伴有其他可引发慢性疼痛的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通过口头、发放健康手册等途径面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介绍带状疱疹的诱因、治疗方案、预期恢复效果等,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督促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做好生活干预,包括饮食均衡、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维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消毒,着宽松衣物等。做好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不同疼痛程度予以对应护理,对痛感较轻的患者,可指导其通过深呼吸、听音乐、阅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对痛感较强的患者,可遵医嘱予以针灸、穴位贴敷等处理;痛感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镇痛泵等止痛。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

(1)心理评估:入院后加强对患者发病情况、症状、既往病史等内容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展开与患者的面对面沟通。

(2)找准负性情绪产生原因:了解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背后成因,引导患者自己发现负性情绪的存在。

(3)传授情绪调节方法:向病患及其家属说明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传授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例如阅读感兴趣书籍、开展病友交流会、引导家属陪同等,引导患者完成情绪的自我调节。

(4)建立治疗信心:在沟通中通过列举既往病例恢复情况等,耐心疏导患者焦虑情绪,协助其建立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疗效:显效,患者全身症状大幅度改善,痛感基本消失,水疱萎缩,且超过一半水疱结痂,部分脱落;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减轻,可正常入睡、饮食,且部分水疱萎缩,可见少量表皮破溃;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仍伴随明显疼痛,且影响正常生活[5]。总有效=显效+好转。

(2)比较两组心理情绪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HAMD量表共计24个项目,最高78分,得分与抑郁状态呈正相关;SAS共计20个项目,最高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严重。

(3)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进行评估,0为完全无痛感,10分为疼痛难以忍受。

(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维度,满分为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应用院内自制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护理满意度为97.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HAMD、S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HAMD、 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疼痛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VAS疼痛评分、SF-36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VAS疼痛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带状疱疹可累及多个皮肤表面,发病时有明显痛感。目前关于带状疱疹所致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一致认识,多数观点主张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发病后,引发神经与组织的炎症反应与水肿、出血等病理性变化,进而导致疼痛产生[6~7]。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普遍较低,是带状疱疹的好发人群,带状疱疹伴发神经痛往往持续较长时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做好疼痛管理已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研究发现,由于带状疱疹的长期疼痛,多数患者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8],对治疗干预产生质疑,导致依从性下降,不利于病情好转与康复。因此,对带状疱疹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联合疼痛护理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实验组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处更低(P<0.05);护理7 d、30 d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马丽蓓[9]的研究结论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加强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患者有积极效用。疼痛是带状疱疹患者的特异性症状,也是导致患者身心不适的根本原因,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了解、面对面沟通、评估心理状态等循序渐进的护理方法,确保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导致负性情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加强宣教、列举成功案例等方法予以心理干预,从而起到疏导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效果,逐渐提升临床依从性,建立积极心态;同时心理护理过程中,会引导患者了解疼痛成因,从心理层面提升患者对疼痛的耐受阈值,使因疼痛引发的负性情绪得到一定改善。疼痛护理则要求在入院后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差异化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分散注意力、酌情应用镇痛药物等缓解痛感,避免镇痛药物滥用所致的药物依赖;疼痛的缓解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身心舒适度。

综上所述,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可有效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桂梅.门诊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缓解不良心理与疼痛感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2,29(12):98-100.

[2] 徐吓芳.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及心理情绪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2):260-261.

[3] 杨璇.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21(3):272.

[4] 郭芬,方少霞,张靖.多维度协同护理方式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心理情绪和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3):146-148.

[5] 杨冬冬,刘霞.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疗效及心理情绪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2):276-277.

[6] 程玲,朱希芳.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6):2563-2565.

[7] 谭剑萍,徐丽华,黄燕君.健康教育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5):113-117.

[8] 张萍珍,吴桂琴.疼痛管理路径联合接纳承诺疗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23,30(2):40-45.

[9] 马丽蓓.疼痛管理联合心理支持改善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情绪及睡眠质量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28(6):139-1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