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脾胃病
作者: 任怡脾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收纳,是腹腔中收纳和腐熟水谷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日常生活中进食后产生打嗝会有酸腐的味道,即胃的初步腐熟作用。胃气为人体之本,中医认为,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水谷是中医中食物、水饮的统称,包括水、谷物、肉、水果等一切食物。胃为水谷之海,可以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关系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
脾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饮,即帮助运输和转化食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指脾气运化生成人体的气血来源。脾除了运化谷食外,还需要去运化水饮,包括对人体有利的津液和不利的湿气。人体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毛发皮肤,需要津液的濡养,脾将这些对人体有利的津液运化至全身,把对人体不利的湿气通过尿液、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进入血脉后,成为气血的组成部分,故脾有“后天之本”的称谓。
形象地说,胃相当于仓库和生产车间,脾相当于是一个运输公司。人体平时摄入的米饭、水果、蔬菜等食物,先在胃里收纳储存,然后进行消化加工;之后将食物下传于小肠,并把质量合格的食物分配给脾运化为精微物质(营养物质),运输到心肺,进而生化为气血;再由心脏将血液输布到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
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时,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人体气血充盈、活力四射、抵抗力强,工作和学习效率高。
脾胃病的发病机制
脾胃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食管炎、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闷、呕吐、泄泻及腹痛等。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为机体中焦滞郁失畅、脾胃功能失调。即脾胃病影响患者的运化功能,导致胃之受纳功能无法正常运行,饮食失节导致食物在胃脘部滞留,胃失和降,脾的升清与运化功能也受到影响。
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时,运化水液功能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影响,水液易停留成为痰湿饮,人体表现为脸色暗黄、气血不足、消化功能减弱、腹胀腹痛、食欲下降、无精打采、疲惫乏力。中医所指的脾不是器官,是消化功能的综合概念。如慢性肝炎患者表现为食欲差、舌苦腻、腹胀、大便溏稀、面色萎黄,中医将其纳为脾虚;慢性肠炎患者吸收机能降低,同样可诊断为脾气虚。
脾胃虚弱的影响因素
饮食不规律
当前饮食不规律已成常态。有人为了减肥而节食,脾胃因营养供给不足变得虚弱;有人喜欢暴饮暴食,造成胃部负担过重,严重损害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弱。
很多人口味偏重,喜欢吃辛辣食物,认为可以开胃。但这类食物油分很大,长期摄入容易导致脾胃负担过重;过辣的食物容易导致虚火旺盛,引发腹泻,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此外,摄入过多的生冷、冰凉食物也会刺激肠胃,损害脾胃功能。
久坐不动
久坐伤肉,而脾主肉。因此久坐不动,容易损伤脾胃。尤其是上班族和学生,需适时进行运动,避免久坐。
心情抑郁
肝主疏泻,性喜调达,如果压力过大,忧思恼怒,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克脾土,损害脾胃阳气,减弱脾胃运化功能。
脾胃虚弱的具体症状
面色发黄、鼻头暗淡、口中异味
脾气虚弱的患者运化功能减退,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降低,机体气血不足,导致面色发黄。鼻头主脾、鼻翼主胃,鼻头暗淡无光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鼻头整体发红提示脾胃热邪旺盛,鼻头青黑提示病情危重。
全身乏力、肌肉萎缩、精神不振
脾气虚弱,无法运化湿气,脾受湿困,就无法正常升发清阳。脾虚湿困的患者表现为早起发困,无精打采,慵懒乏力;两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头部昏沉,思绪受阻;精神不振,压抑郁闷。
食欲降低、消谷善饥、饥不欲食
人的食欲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中医认为,脾胃虚弱的典型证候为纳呆,即不想吃饭、吃饭不多、吃饭不香;胃火炽盛的典型证候为消谷善饥,即食量大、饿得快;胃虚有热的典型证候为饥不欲食,即容易饿、食欲低、食量小。
大便异常、腹部不适
脾胃虚弱的患者因肠动力不足,表现为便秘。因脾阳虚、脾气虚而不能运化水湿,水分潴留在胃肠,患者表现为便稀、长期便溏大便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排出不通畅,总有部分黏滞在马桶上,表现为便黏,系脾胃虚寒的患者体内湿气重。
营养不良、体形消瘦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谷精微,若胃的功能尚好,但脾弱,摄入的食物无法有效运化,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为所需的精微物质(气血),出现即便饮食营养均衡、膳食结构合理,但机体仍表现为体形消瘦、容颜偏老的现象。
身体水肿、咳嗽痰多
脾脏虚弱者,往往会因水湿停聚导致水肿。不同于肾脏虚弱引起的腿部水肿,脾脏虚弱导致的水肿表现为全身的水肿。此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谈之器”。脾脏虚弱,则痰湿内生,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
改善脾胃虚弱的措施
(1)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荤素搭配,饮食清淡,以素食为主;平时食物以蒸煮为宜,减少油炸高温食物的摄入;多选择粥、汤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营养吸收;不吃生冷、辛辣刺激、难以消化的食物;控制每餐的进食量,坚持少吃多餐,细嚼慢咽,以减轻脾胃负担。
(2)重塑健康的行为习惯。适当进行运动,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魄,提高抗病能力;平日不要熬夜,按时作息,腹部做好保暖,忌着凉。
(3)调节情绪。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长期抑郁。
(4)坚持规范的理疗措施。每日用右手拇指揉搓推拿四横纹、外劳宫、清补脾经等穴位,每次5 min。其中,推拿四横纹穴位,对厌食、伤食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推拿外劳宫穴位,对腹痛、腹泻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推拿补脾经穴位,对消化不良导致的积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针灸外膝眼下三寸处的足三里穴、肚脐眼处的神阙穴等穴位,对改善脾胃虚弱也有较好效果。
(5)遵从医嘱规范用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为脾肾双补丸、健脾丸、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参苓健脾胃颗粒、香砂六君子丸等,需在中医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及症状服用。中医不提倡长期服用各种营养粉、营养片,因为可能会损害脾的运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