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急救护理

作者: 黄敏 陈雪洁 杨兰芬

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多由突发事件,如跌倒、交通事故等引发。发生骨折后,如不能立即开展急救措施,会对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难度。特别是老年群体,骨折后可能引发其他病症,更加需要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就骨折后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阐述。

坚持“三不”原则

骨折发生后,因为疼痛剧烈,患者及家属会表现得比较慌乱,尤其是对于没有急救经验者来说,可能做出错误或不当的行为。为避免上述情况,缺乏急救经验者在事发现场可依据“三不”原则进行急救:(1)不复位。若缺乏专业急救知识的人盲目进行复位,容易对患者产生二次损伤,或使骨折端回缩,导致较深部位出现感染,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此外,对于部分骨折患者千万不能移动,以防止对内脏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二次伤害,如肋骨骨折患者反复移动可能会穿破内脏器官,后果严重。(2)不盲目使用药物。否则可能会增加医院处理的难度。(3)不冲洗。冲洗可能会将污染物进入伤口深处,甚至进入骨髓,导致伤口发生较严重的感染,加重病情。因此,患者及家属应该严格按照医师指导进行救治。

处理开放性伤口原则

患者如果为开放性骨折,受伤部位均较明显,伤口处大量出血,除了实施急救处理及时止血外,还要利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布包扎伤口,防止伤口持续性遭受感染。如果伤口表面存在异物,要将其去除;如果伤口处为外露骨折端,缺乏专业医学知识者切忌将其推入伤口,以免发生较深层次组织感染。若有一定条件,可使用高锰酸钾类的消毒液冲洗伤口,随后包扎及固定。一般使用的止血方式为敷料加压实施包扎,但对于出血状况较严重者,以止血带开展止血,并做好详细的时间记录,每隔30 min放松止血带,每次放松时间为30~60 s,避免由于机体缺血导致组织坏死。同时,需要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治疗。

现场开展急救重点

现场需对骨折患者受伤部位开展制动,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的处理,可通过制式夹板,或就地取材,如手杖、竹片、木棍、树枝、报纸等,制作成简易夹板对骨折部位加以固定。如果缺乏以上条件,患者本身也可作为良好夹板。开展固定的目的在于防止骨折处遭受二次损伤,减轻患者疼痛感,控制出血,方便搬运。

简单固定需注意以下事项:(1)放置夹板前,与机体接触的所有部位均放置棉花或软物,避免机体因摩擦遭受损伤,并且让患者有舒适的感觉。(2)在骨头四肢躯体的凹凸处、骨折所致的畸形处等均需放置较厚的棉制品,避免再度遭受损伤。(3)在固定绑扎过程中,需将骨折处上下关节同时固定,以限制骨折处的活动,要求使用夹板长度比骨折处上下端关节长。若是大腿发生骨折,夹板长度需从腋下直至足跟。这是由于大腿肌肉较为丰厚,仅对髋关节以及膝关节做固定很难限制活动,固定缺乏牢固性。(4)在固定绑扎过程中,需先将近心端骨折实施固定,随后将远心端骨折机芯固定,关节固定顺序为由上至下。下肢以及脊椎发生骨折时,双脚间放置加厚垫,以“8”字式包扎固定。绑扎的松紧度以及绑扎带的活动度以1 cm最佳。若脚趾尖出现苍白、发麻、发紫或发凉等现象,表明固定松紧度不佳,需对松紧度重新进行调整。

安全转运原则

开展现场的紧急处理操作后,需要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进行相应的专业转运。若患者为四肢骨折,经过固定后可利用普通担架进行运送;若患者为脊椎骨折,需将其平卧在硬板上,同时将头部妥善固定。运送过程需以迅速、平稳为原则,同时对患者身体状况、骨折处出血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以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二次伤害等。实施转运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做好保暖措施,将患者潮湿的衣物进行更换,使用相关保暖工具,如电热毯、热水瓶、热水袋、棉被等,促使患者体温尽快上升,促进血液循环等。(2)在转运等待过程中,避免给予患者食物及饮料,最好与医生交流后再决定。若患者口渴难以忍受,可使用小勺给予少量水,密切观察其机体状况,查看是否有恶心、呛咳、疼痛加剧等相关表现。如果有以上症状,需立即停止补水。

转运急救护理

转运时的相关急救护理干预,需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首先需要调查骨折原因、骨折时的体位、可能发生的骨折。在护理人员在初步评估伤情后,确定抢救支持措施。对患者开展基础的生命支持,清除呼吸道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并予以吸氧,以纠正机体存在的缺氧状况。若患者出血量较大,可静脉置管输液补充循环血容量;若骨折为开放性伤口,需详细记录伤口的渗血、渗液状况。骨折发生后,患者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丧失较多血液,导致血容量快速降低,甚至出现休克,因此要及时控制明显或隐蔽的出血点。一般的开放性伤口以无菌敷料实施加压包扎,大血管损伤以气囊止血带实施止血。同时,还需利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等体征指标进行监测。

其他护理干预

骨折大多发生于意外事件中,患者活动受限,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加之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较低,焦虑、恐惧情绪较为严重,对治疗往往缺乏较高的配合度。因此,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作为护理工作实施的中心,予以充分的尊重及保护,告知患者骨折的相关知识,帮助其调整身心状况,缓解焦虑、紧张情绪,进而积极配合治疗。骨折发生后,为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康复,需结合其病情实施相应的饮食指导,以提高血肿的吸收以及骨痂的生成。在骨折发生早期,受伤部位存在淤血肿胀、气血阻滞等情况,康复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患者日常饮食要清淡,可适当多吃如豆制品、新鲜蔬果、瘦肉等,禁止食用酸辣、燥热、油腻的食物。骨折中期,瘀肿大多被机体吸收,患者饮食主要以高营养物质为主,以满足骨痂生长中的营养需求。骨折后期,瘀肿基本吸收,患者饮食主要以补肝益气为主,保证营养均衡,无诸多禁忌,促使骨折部位功能恢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