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携带留置尿管出院后自护小知识

作者: 陈俊彦

部分老年患者因疾病需要,要将导尿管带回家中,给生活造成较多不便,而家属亦对怎样护理导尿管有困惑。本文就老年患者携带留置尿管出院后的自护小常识进行介绍,以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很好地完成各项留置尿管处置工作。

携带留置尿管的原因

患者携带留置尿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帮助尿潴留患者排尿,减少痛苦。

(2)促进尿液引流,有利于维护会阴部的清洁与干爽,减少褥疮发生率。对于尿失禁患者来说,留置导尿管还有助于改善膀胱功能,使症状得到缓解。

(3)可以使尿液由膀胱直接导出,收集未被污染的尿样本,为细菌培养鉴定、膀胱容量的测量、残余尿量的检查、尿潴留的识别等提供参考。

(4)在手术治疗期间留置导尿管,有利于排空膀胱,避免手术时误伤患者。

(5)休克、危重症患者在抢救和救治期间留置导尿管,能正确记录尿量、尿比重,便于查看肾功能,及时对救治方案进行调整和预后判断。

居家自护小知识

患者携带留置尿管居家自护时,消毒是关键。每日需清洁尿道口,即用0.5%碘伏蘸医用棉球轻轻擦拭患者尿道口1~2次,且需要擦到导尿管距尿道口3~5 cm处。可冲澡,但不能泡澡,冲澡后要用0.5%碘伏对尿道口进行消毒。观察老年患者导尿管中尿液的通畅程度,避免导尿管发生扭曲或打折。每日总饮水量2 000~3 000 ml,确保每天有足够的尿量,可起到冲洗尿管的功效,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作为陪同人员,每天应记录排尿次数和时间,如超过正常范围,应立即就医。发现导尿管或尿袋内尿液混浊、沉淀、结晶形成时,需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若有管道扭曲、打折、脱落等现象,需要及时矫正,更换导尿管。患者可能有尿道不适、下腹部酸痛、经常产生尿意等情况,甚至在导尿管的四周流出少量尿液,这属于正常现象。如发生导尿管阻塞不通,家人或者陪护可以试着捏捏尿管的连接处,也可以换尿袋。如果条件许可,可用无菌注射器吸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如采取以上措施后,阻塞情况仍然没有改善,应该及早去医院。引流袋每2~3 d换1次,每两周去医院换1次导尿管,以此降低尿路感染风险。留置导尿管患者卧位后,尿袋要求在耻骨联合以下;坐或站时,尿袋应置于膀胱下方,避免尿液反流,发生逆行感染。当尿量达到尿袋的2/3时,应将尿袋内的尿液倒出。倾倒过程中,尿袋高度不应超过耻骨联合平面。

身体不适的处理方法

尿管引流不畅

如果老年患者的尿袋摆放或体位选择不合适,易造成尿管扭曲,导致尿管不通畅;如导尿管不及时换管,或饮水量太少,会使钙盐在尿管中沉积,造成尿管阻塞。此外,还需注意观察排尿量及有无尿液外溢现象。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检查导尿管有无扭曲和压迫,以及尿袋摆放位置是否合理。如果在导尿管中发现沉淀物,要及时更换导管,必要时予碳酸氢钠溶液100~200 mL清洗膀胱颈,以防钙盐沉积,避免尿管内有尿垢产生。

膀胱痉挛

膀胱痉挛多表现为膀胱活动过多而引起漏尿,其由多种因素所致,常见的有导尿管带气囊直接和膀胱壁接触后,对膀胱壁产生刺激;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等影响尿道压力和尿道口大小;水囊内注水量过大时,压迫膀胱三角区。所以,放置导尿管时,用力应柔和,且需要对导尿管前端进行全面润滑,减轻对膀胱的刺激,并放入适当的长度。

留置尿管更换和处理方式

女性患者

采取仰卧屈膝位,用0.1%苯扎溴铵棉球进行严格消毒;按照无菌技术的原则,在尿道内置入4~6 cm的导尿管,见有尿液流出后,再插入1 cm;完成后拔去导管,将用物清洗干净。需注意,用物、操作必须严格无菌;耐心解释,遮挡操作环境,保护患者自尊;导尿管误入阴道时,应更换导管重新插入;导管粗细适宜,动作轻柔;膀胱高度膨胀患者极度衰弱时,第1次放尿不应超过1 000 mL,防止虚脱和血尿。

男性患者

需要把阴茎轻轻抬起,实现和腹壁形成60°的姿势,然后将导管插入尿道20~22 cm。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有尿液流出,那么需要再插入2 cm左右。在进行这一操作时,有可能会遇到插管不畅的现象,此时要暂停一会儿,避免暴力插管。

若导尿管长时间滞留,尿液无法顺利排出,极有可能为导尿管阻塞。因此,在使用导尿管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是否畅通和有无梗阻现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在患者病情好转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夹闭尿管的方式,等待出现尿液意时再进行开放尿管的操作,以训练患者的排尿习惯,并使其逐渐适应没有导尿管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导尿管应及时进行更换。在使用导尿管前,应检查是否存在问题,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定期对导尿管内部进行冲洗,做好消毒工作,同时患者可口服特定种类的抗生素,从而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结束语

总体的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家中养老。如果老年人因病情需要使用尿管,可采取以下护理方法为其留置尿管提供便利。

(1)增加饮水量,以提高尿量,实现自我冲洗的效果。

(2)在活动期间,需注意避免尿管过度抬高膀胱区,以防尿液倒流引发逆行感染。

(3)确保尿管稳固固定,避免发生扭曲或折叠的情况。

(4)每周3~5 d更换尿袋,在一个月内可前往社区医院更换尿管。

(5)为了促进膀胱肌功能的锻炼,建议在白天每隔2 h进行一次夹尿管活动,以便尽早将尿管拔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