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应重视排便习惯改变

作者: 陈建军

张先生今年59岁,身体一直不错,但近几周突然发现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由原来1天1次变为1天数次,且有排之不尽的感觉,每次量很少。由于症状一直没有好转,于是来医院检查,做肠镜发现距离肛门12 cm处有一个肿块,病理确诊为直肠癌。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主要表现为:和原先排便习惯相比,排便次数、排便时间、排便的量或排便质地发生变化,大便变细、变稀薄,或带血等,可伴有排便不尽感,甚至出现腹部胀痛不适、全身乏力、体重下降等。此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排便习惯改变的原因

(1)肠道感染: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等,轻微者无须特别治疗,症状严重者需就医。(2)肠道肿瘤:主要是指大肠癌,其中直肠癌患者容易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大便带血或黏液等。若癌症肿块生长体积较大,造成肠腔堵塞,容易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甚至停止,并伴有腹痛、腹胀等不适感。(3)功能性疾病:常见的是肠易激惹综合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且容易在生活不规律、情绪波动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4)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除了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外,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关节疼痛、皮疹等情况。(5)肛周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痔疮、肛乳头肥大等,可出现肛门不适、便血以及大便不畅等。

大肠癌概述

大肠癌是发生于大肠腺上皮的一类恶性肿瘤,又称结直肠癌,可发生在各段大肠,70%发生于左侧,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多。目前为止,大肠癌的病因尚不清晰,通常认为主要与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结构有关,某些特殊类型大肠癌可能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在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指出,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已上升至癌症发生率第3位,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死亡率跃居恶性肿瘤第4位。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患者通常会出现大便次数变多、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稀薄等。

(2)便血:表现为血便相混,呈暗红色血便。由于癌肿所在部位不同,出血量和表现特点存在差异。

(3)腹痛和腹泻:粪便呈稀水样、脓血样或果酱样,随着癌症增大,在腹部相应部位可摸到肿块。另外,部分大肠癌患者还会出现贫血、消瘦、腹痛腹胀等症状。

该病治疗效果与发现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大肠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手术治疗后生存率仅为30%。

大肠癌的诊断方式

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发群体,因此当发现大便习惯发生变化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对症治疗。目前,临床诊断手段有直肠指诊、X射线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X射线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可以显示出钡剂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破坏等征象,从而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全结肠及直肠黏膜形态,同时可直接取病灶活体组织进行检查,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电子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确诊的重要工具。但提起肠镜检查,大部分患者比较抵触。其实,该检查并非想象中那般痛苦,通常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若由于害怕产生强烈不适反应,可以全麻后再进行无痛肠镜检查。在肠镜检查前,患者需要口服泻药排空肠道内容物;检查时,医生会向患者肠道内充气,以方便肠镜进入;进入后,通过肠镜能清楚显示肠道内情况。若发现异常病变组织,还可以通过肠镜活检钳取组织进一步活检。

大肠癌的治疗方式

外科治疗

浸润性肠癌根治切除术是指手术时将肉眼所见和可以清楚触摸到的肿瘤全部切除;姑息性手术是指切除主要病灶,但有癌细胞残留。对原发病灶比较局限,且淋巴结转移处于第一站或者第二站患者,可采取根治性手术;对于病灶广泛转移,癌细胞已无法彻底清除的患者,可采取姑息性切除。

目前,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大肠癌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手术时,只需在患者腹部打几个孔,做一个小切口就能完成,不仅较传统手术肿瘤切除得更干净彻底,而且患者痛苦小、康复更快。但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肠功能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便秘、失禁等并发症。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即化疗,是指针对癌细胞分裂速度明显快于正常细胞的特性,采取专门的药物杀死癌细胞。化疗药物一般情况下通过手臂静脉或置留胸腔导管,随血液流经全身,从而杀死途经的癌细胞。一般每个疗程相隔2~3周,数量取决于病情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部分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癌肿后,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邻近的淋巴结,或者经医生评估认为复发概率高,往往需采取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即放疗,以高能量射线破坏癌细胞,在集中照射癌肿的同时,避免损害正常细胞。在进行放疗前,医生会在患者的皮肤上画上记号,确保射线能够准确进入体内的目标。术前放射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癌细胞转移概率,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年限;术后放射治疗可降低癌症复发率,强化治疗效果。实践表明,患者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越早,恢复效果往往越好。据不完全统计,术后积极采取放射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为充分发挥出术前和术后放射治疗各自优势,可使用术前、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方式,即所谓的“三明治”疗法。

大肠癌的预防

(1)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菌群,抑制结肠炎,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排泄,稀释肠腔内致癌物质浓度,从而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另外,少吃油煎、烘烤、熏制、腌制食品;控制红色肉类的摄入(如猪肉、牛肉、羊肉等)。

(2)吸烟和过度饮酒已被证明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限酒。

(3)大肠癌呈年轻化趋势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缺乏锻炼、久坐、体重超标和熬夜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可选择慢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和骑自行车等。

(4)积极防治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肠道疾病。

(5)对50岁以上男性群体、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等高危群体,应每年做1次肛门指检、大便隐血试验,并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由于消化道肿瘤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因此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者,要提前到35~40岁做肠镜检查。

(6)有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和维生素等可以降低结肠癌发病率。但这些药物本身具有一些副作用,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此类药物并不适用于常规治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身体反复出现大便带血、排便习惯与大便形状改变、腹胀腹痛和食欲下降等现象,需高度怀疑大肠癌,应尽快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