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作相关疾病

作者: 杨名洋

在生产工作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流程、防护、生产环境等各个方面异常因素影响,均会造成劳动者健康损害。根据健康伤害的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法定职业病、工伤和工作相关疾病。法定职业病种类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等。工伤常见于劳动组织出现纰漏和防护措施不够完善时造成的意外事故。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工作性质、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常常难以定性。目前,我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对劳动者法定职业病和工伤的防护救治帮扶措施较为完善。然而,工作相关疾病与工作有联系,如受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等因素影响,但也可见于非职业人群中,目前的管理和救助较为滞后。

什么是工作相关疾病

工作相关疾病常与工作节奏、制度,工作过程的紧张,职业原因所致的失眠、运动缺少、不良膳食习惯有关。长期的不良工作环境状态可引起劳动者生理心理失衡,导致相关疾病发生发展,造成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下降。较为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有行为身心疾病,如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腰背痛、颈椎疾病等也常与职业因素相关。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可造成职业人群出现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相关疾病。

目前,我国对工作相关疾病的防治重视程度不足,大众认识程度普遍较低。

工作相关疾病的特点

职业因素虽然与工作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不是唯一因素,不像职业病那样病因明确。不良劳动组织、工作条件,也可引起工作相关疾病。除职业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均掺杂其中。例如,对于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吸烟、环境污染、个体敏感性及反复呼吸道感染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浓度低于容许量,仍然可致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故可认为是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因素影响健康,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例如,接触矽尘的工人患肺结核,可使得矽肺病情加剧。又如,患有病毒性肝炎而未完全康复者,接触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非特异性症状或肝功能异常。此外,职业有害因素可加重营养不良等疾病。

通过控制或改善职业环境,可减少工作相关疾病,缓解原有疾病。例如,工人在工作场所长期、大量接触粉尘或刺激性气体、可使得肺通气功能下降。然而,这些人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年老体衰的结果,忽视工作和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对这种情况,应持慎重态度,仔细、动态观察不同人群的通气功能,以确定下降的真实原因。

工作相关疾病的病种可出现在一般人群中,特别是一些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运动系统疾病、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许多行为失调疾病等。由于工作相关疾病不能享受职业病的劳保待遇,常常给那些因患工作相关疾病而缺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造成经济上的拮据。故对工作环境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预防该类疾病或减轻后果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

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支气管、哮喘,及其所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劳动或休息时气急等征象。吸烟、反复感染、作业场所空气污染和不良气象条件,常为工作相关疾病的病因或诱发因素。其中,吸烟及职业性化学有害因素的作用有时会成为致病因素。

与职业有关的骨骼及软组织损伤,如腰背痛、肩颈痛等,主要由外伤、提重或负重、不良体位及不良气象条件等因素引起。在建筑、煤矿、搬运工人中更为常见。

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长期接触噪声、振动和高温会导致高血压;过量接触铅、镉等有害因素,会使肾脏受损而引起继发性高血压;高度精神紧张的作业、噪声、受寒可诱发冠心病;接触二硫化碳、一氧化碳、氯甲烷等化学物质,能影响血脂代谢、血管舒张功能及血液携氧等功能,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高。

职业性骨骼疾病是由于长期重复性动作所引起。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容易患上颈椎病和腰椎病。预防职业性骨骼疾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工作方式。如果必须长时间坐着或站着工作,应定时休息和进行适当的体操。

职业性心理疾病是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引起的心理疾病。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预防职业性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工作和生活,学会放松技巧,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

工作相关疾病的防治与管理

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近2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劳动者工作种类、工作方式、自身情况、社会家庭、人际交往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作相关疾病种类越来越复杂。现有法律法规对除职业病和工伤外的工作相关疾病的定义和分类远远无法满足劳动者对于职业健康的实际需要。

随着国家对劳动人群健康的重视,可从多方面完善健康保障制度。首先,应完善职业分类目录,将各行各业、各种形式的劳动者均纳入相应的保障范畴。其次,对可能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探查。最后,对可能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高危因素,如工作流程、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进行更细化、更深入的研究,以获取更全面影响劳动者健康的资料。

对于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健康进行细化管理,发动工会等机构组织提供健康服务;改善劳动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对劳动者反馈影响身体健康的可能因素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结束语

工作相关疾病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需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正确的工作方式和适当的防护措施,同时要有良好的心态,避免职业性心理疾病的发生。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的管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健康的监护等;同时,研究和推广工作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从而提高工作相关疾病防治水平。此外,要大力开展工作相关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