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 陈一南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正常的人体老化,只要平时补钙就行。殊不知,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一样,是目前我国医学界正在重点攻克的老年性疾病,其危险程度并不比其他内科病症低。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指因多种原因引起的骨密度、骨质量下降,导致骨脆性加强,继而诱发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发病后,患者常感到腰酸背疼、驼背、身高变矮,不但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情况严重时会发生“脆性骨折”(即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可引发的骨折),导致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骨质疏松的原因

遗传因素

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具遗传学特征,如上一代存在骨质疏松病史,下一代就要及时做相关检查,以便早期预防。

内分泌因素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可使肠道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中的钙,造成骨形成不足,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极易发生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后5年内,常有骨量大面积丢失,每年骨丢失约为2%~5%。

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高亦是骨质疏松的诱发因素之一。该激素参与血钙调节,即当血钙下降时,可激活破骨细胞活性,溶解骨钙,并释放进血液,以补充血钙不足。

营养因素

钙摄入不足可致骨发生矿化效应。于骨生长发育阶段或是钙需求量增加时,摄入不足均可引发骨质疏松。

生活方式及环境

足够的体力活动有益于增强峰值骨量,降低骨丢失。成骨/骨细胞为接受应力、负重等力学机械刺激接受体,因此,成年后体力活动为骨形成刺激的基本手段。若活动过少,可致骨丢失概率升高。另外,酗酒、高盐饮食、吸烟、维生素D摄入不足,均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包含3个类型,即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及骨代谢调节剂。

骨吸收抑制剂

(1)双磷酸盐:为骨质疏松诊疗首选药物,结合侧链结构不同,含第一代至第三代;依据侧链是否有氮原子,骨吸收抑制活性不同,形成不同药效。用药方法包含周期性间断给药、1周1次给药及1月1次用药等。依替膦酸二钠对于骨形成、骨抑制作用用药剂量差异不大,为避免骨石灰化,建议采取周期性、间歇性的用药方法。其他药物,比如利塞磷酸纳、阿仑膦酸钠等,在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抑制作用用量具较大的差异,患者可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和选择。

服用该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大腿、腹股沟位置骨折疼痛;对口服此类药物3年以上或存在颌骨坏死表现者,在实施齿科诊疗前,最好先停药3个月,待明确创伤部位愈合时机后,再考虑恢复用药。

(2)雌激素类:雌激素药物能够对甲状腺激素骨吸收进程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可加速肠管中钙吸收,使活性型维生素D3形成。

若患者存在手术计划等长期卧床不动表现,可做停药一段时间。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因该类型药物(盐酸雷洛昔芬、醋酸巴多昔芬)用药安全性高,且用药方便,现已是骨折风险较低的闭经后女性早期第一选择。SERM对骨、脂质代谢具雌激素样作用,对乳腺、子宫中具抗雌激素样作用,规避女性激素类药物最重要的问题,且能够起到骨吸收抑制作用。

预估长时间处于不动状态,如手术、长时间飞行等,可考虑停药一段时间。

(4)降钙素类:此药物适用于因骨质疏松而引发的伴有骨质溶解或骨质减少的骨痛病例。疼痛改善效果用药需要2~6周。降钙素类药物多数是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是对机体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起到镇痛作用,并通过和破骨细胞受体有机结合,起到阻滞骨吸收的效果。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症状,如红斑及丘疹等。

骨形成促进剂

(1)甲状旁腺激素药:多用于骨折风险较高的骨质疏松群体。每日1次或是1周1次实施皮下注射,使骨细胞分化,阻滞细胞凋亡,加速骨形成和骨量增加。与阿仑膦酸钠合用,可削弱骨形成促进效果。目前不倡导和骨吸收抑制药联用。该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建议给予止吐药。

(2)蛋白同化激素:此类药物使用频率较低。不良反应以肝功能损害为主,停药后可有所改善。

(3)维生素K2:针对维生素K2缺乏者;经测定血中羟化不全骨钙素浓度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2缺乏。

骨代谢调节药

(1)钙剂:用药时应了解不同制剂,因为含钙量不同。建议选用吸收效果好的有机盐钙剂,如磷酸氢二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不良反应有便秘;钙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呈正相关性,患者每次摄入量不可超过500 mg。

(2)活性维生素D3:尤为适用于高龄患者。较其他药物,艾尔骨化醇更能加强骨密度,预防骨折。在不良反应方面,有可能会诱发高钙血症,导致肾功能不全,可定期测定血钙值;同时观察是否有呕吐、多尿及恶心等表现。

骨质疏松的预防

人体骨骼中矿物质水平在35岁时会达到峰值,医学上称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意味着人体内“骨矿银行”储备越多,至老年阶段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概率越低,程度越轻。所以,从35岁开始就要做好预防工作。

膳食结构要合理

牛奶是最为理想的钙源。据调查发现,每100 mL牛奶中含钙120 mg,吸收率达30%。建议成人、儿童及青春期摄入钙分别为500 mL、750 mL、800 mL。摄入鲜牛奶时,需注意乳糖酶不足或缺失问题。平时可进食芝麻酱、海米、海带及银耳、豆制品等含钙较高的食物,同时加强维生素D的摄入。人体每日维生素D摄入需达到400 IU,可选择如鱼肝油、蛋黄及鸡肝等。另外,阳光照射亦为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在阳光柔和时,外出散步30~40 min,可满足机体需求,时间最好是上午10:00或下午15:00后。

坚持运动

适量运动可加强机体骨量,提高骨量峰值,且有益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骨骼营养水平,强化钙质吸收、利用率,延缓骨骼衰老进程。可选择负重运动,能够强健骨骼,如散步、慢跑及打球等。

改变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尤其是过度饮酒,会使骨密度下降,使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大大增加。

防止跌倒

不管是否有骨质流失,防止跌倒为保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为避免可能发生的跌倒,要收拾好室内杂乱摆放的物品,浴室、厨房配备防滑垫,穿橡胶底鞋子等。

上一篇: 青光眼的防治
下一篇: 肾病的透析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