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 王雅丽王女士由于最近身体不适,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有多项指标异常。王女士心存疑虑,前段时间体检并没有问题,为何这次血常规检验发现这么多异常?是不是检验出错了?下面就患者的疑问进行分析,介绍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相关知识。
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结合有关文献数据分析发现,多种因素可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对后续临床工作开展产生阻碍。为规避这一现象,保障临床诊断准确,需注重对实验室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控制。
血常规检验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问题
仪器设备失常
检验仪器、设备状态会直接影响血常规检验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检验仪器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保证符合质控要求,使检验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受检者的身体状态。如果没有依据规范进行管理和养护,再加上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造成仪器设备运行失常,进而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
室内室间质控不到位
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控制(EQC)是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检验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未依据规范进行,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复核制度,也没有落实检验仪器三级(日常、一级、二级)保养制度,会造成质量出现问题。
标本出现异常
标本是血常规检验中重点分析的内容,因此在血常规质量控制中,需要对标本实现精细化分析,确保采集、管理等环节严格依据规范进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检验人员仅关注标本采集,不重视采集后的质量控制。如没有观察是否存在过多、过少的情况、是否正确使用抗凝管,标本是否产生凝块现象、血液标本状态是否异常等,导致检验质量低下。所以,一旦发现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标本,应立即退回,重新抽取。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
安全性
作为临床诊疗重要的检查依据,血常规的检验质量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诊疗工作开展。因此,在血常规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中,应以安全为前提,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可靠性
在实际检验中,实验室应按照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标准化的技术操作及仪器使用,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减少误差。
准确性
在质量控制中,实验室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对检测数据进行复核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中会产生哪些质量问题
抗凝剂、采血位置、采血量、标本收集、仪器等出现问题都是造成血常规检验不准确的因素。因此,在对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时,应严格依据规范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保障检验结果的有效性。例如,EDTA是血常规检验中较为常用的抗凝剂,但同时会促进血小板凝集,产生血小板假性低下的现象;最好的血液样本是静脉采血,手指血与静脉血的差异较小,稳定性较强。
检验过程中,可能能会出现仪器设备参数出现异常的情况,需要及时矫正。血常规检验通常依赖于自动血液分析仪器,如设备存在故障或维护不良,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是保障检测质量的重要环节。
此外,标本处理不当,如未及时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不正确的保存温度和时间,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检测前准备
为保障血常规检验顺利进行,在开展检验工作前,需要对检验中涉及的各项设备、检验工具等进行准备和优化。例如,在实验室在开展血常规检测前,应检查仪器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仪器分析试剂是否有效,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检验人员还需要立足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原则对准备工作进行细化。
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样本是保证质量控制的先决条件。采集前,要量化血液采集量,通常在不少于2.5 mL的全血中加入适量的抗凝剂,以避免血液凝块形成。完成采集后,需要对制作血球计数板、培养血液细胞、血液涂片、提取血清等操作进行检查,确保规范。另外,要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妥善调整存储温度。
检验过程控制
检验过程中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检验质量问题,使得检验结果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规避这一现象的产生,在检验过程中应保障各项工作严格依规进行;同时,需要对具体的检验标准和要求进行优化,如实验室应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控制,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质量问题。尤其要注意标本的处理,以保证细胞组分的稳定和细胞膜的完整。
检验结果控制
仅依靠检验中的管理难以保障最终的实验室检验质量,还应注重实验结果的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单纯依靠质控图来监测质量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过失误差,无法用统计学方法发现。此时,还需要检验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和复查,认真核查检验结果与申请单的临床诊断是否相符。
检验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诊疗效果,因此实验室应实施严格的数据管理,如定期检查仪器、复核检测数据等,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成检验后,需要注重设备维护,即定期检查、清洁和维护仪器,不仅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还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强化室内质控
室内质控是LIS中质量控制应实现的一种功能,是实验室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以决定常规检验报告能否发出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对此,在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中需要注重室内质控强化,检测和控制检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准确度的改变,以提高检验室常规工作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目前,血常规检验室室内质控中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为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可通过设定靶值、设定控制限进行控制。
重视室间质评
室间质评是由质控中心采用一系列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各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发现室内质控不易发现的不准确性,了解各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差异,帮助校正,使之具有可比性。在这一控制过程中,可以围绕发质控物进行调查,派观察员到实验室进行试剂调查两个方面进行,保障最终的检验质量。
结束语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