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让重症患者享有高质量生活
作者: 苏元松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多数被要求长期卧床,但这样必然会带来很多并发症,也是原发病加重的重要原因,相应延长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而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身体各项功能。
重症患者长期卧床的危害
虽然卧床可帮助重症患者顺利通过危险期,但长时间如此会增加功能障碍,累及多个系统。
(1)完全卧床时,肌力每况愈下。研究发现,卧床3~5周时,肌力直接下降50%,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
(2)患者肢体和关节长时间制动,或肢体摆放失当,缩短了肌原纤维,围绕在肌肉与关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发生变化,致密性变得更强,引起关节挛缩。
(3)骨质不足、肌腱牵拉与重力负荷,加上内分泌与代谢变化,无形中加大了钙的排泄量,加重骨质疏松。
(4)长时间非经口喂养让重症患者的味觉日益退化,引起食欲不振、咀嚼肌力量不足,直接降低营养吸收率和睡眠质量。
(5)长时间镇静与制动削弱了重症患者的吸痰能力、肺活量、最大呼吸能力等。
(6)长时间卧床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心功能衰退、每分输出量减少。
什么是重症康复
重症康复是基于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对危重症患者开展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治疗。
传统意义的重症康复治疗,大多数是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或转出ICU后才开始。经调查可知,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ICU-AW)极有可能在重症患者行机械通气数小时后出现,此时如无法进行康复治疗,会降低患者的预后水平。为此,在患者进入ICU数小时后,便要全面判断疾病情况,直至病情平稳后,再进行康复护理。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急性呼吸衰竭在进入重症监护1 d后进行康复护理,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对并发症的预防有一定作用。还有学者调查发现,如果重症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2 h后便进行康复护理,可减轻症状,避免快速恶化,改善预后效果。
早期重症康复的意义
降低ICU-AW发病率
重症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ICU-AW,危险因素通常包括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长期机械通气、制动等。其中,最致命的因素是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制动会限制患者合成肌肉蛋白,增加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概率,故建议尽快制定康复计划,综合判断早期活动功能,引导重症患者积极开展活动训练。
缩短谵妄的产生与延续时间
重症患者更容易发生谵妄,需密切监测,包括每天镇静中唤醒、呼吸机撤离试验过程中同步呼吸、镇静及科学选择镇静药品、处理谵妄、早期训练活动等。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因重症患者要长时间卧床休养,故易患上深静脉血栓。一旦产生深静脉血栓,会延长住院时间,提高病死率。经过早期康复护理,不仅使骨骼肌肉力量不断增强,还能更好地保护微血管,加快肢体血液循环,最大限度预防深静脉血栓。
重症康复能做什么
体位训练
特定体位的摆放能优化患者通气血流比、肺容积和粘液纤毛功能,以及减少呼吸、心脏做功。早期重症康复经常采取的体位包括以下几种:
(1)直立体位,可增加肺活量,帮助摆脱机械通气。
(2)俯卧位,可不断改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通气血流比,缓解肺水肿,增加功能残留量。
(3)对于镇静或意识模糊的患者,在生理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通过抬高床头实现变换体位。重症患者常无法避免肺部感染,需结合实际治疗情况摆放体位,在最大限度改善通气的同时,借重力顺利排出气道分泌物。
早期活动
早期活动可以优化肺泡通气、改进通气血流比,并借助重力维护体液的分布,预防卧床制动引发的并发症,内容包括规定的床上翻身与活动、在床上坐起、坐在床边、站立等。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疾病,集中于下肢,严重时会引发致死性肺栓塞。而通过重症康复训练,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呼吸运动与有效咳嗽练习
呼吸运动与有效咳嗽均有利于肺部充分充气,进一步排除肺泡与气道内分泌物,预防肺部大量堆积痰液,帮助肺部扩张,提高肺活量,改进肺功能。一旦呼吸道潴留分泌物,会导致末梢肺泡虚脱,引起肺不张。当这一情况超过72 h时,会引发感染并发展成肺炎。若重症患者意识清晰,可采用治疗师被动按压胸廓腹部辅助呼吸、自主呼吸训练、咳嗽训练等。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稳定后,患者需及时开展站立床训练,即完全放松大腿肌肉,然后逐步增加力量,在无痛感或轻微痛感的前提下尽可能勾脚尖,然后向下踩。
肌肉功能与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肉功能训练
能避免长时间卧床带来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包括肌力诱发训练、肌肉电刺激治疗、肌肉按摩等。可按肌肉力量级别采取对应的物理疗法,同时结合病情进展控制训练强度。
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的目的是使挛缩与粘连的纤维组织延长,维持或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以利于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包括被动和主动训练。
外周肌力再训练
重症患者发生外周肌肉萎缩,不仅影响骨骼肌肉系统,还加大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损伤,增加了撤离呼吸机的难度。因此,在征求患者许可的情况下尽快进行外周肌力再训练非常重要。因重症患者早期很可能受到镇静药物或意识模糊等方面的限制,故可对其开展床旁下肢功率车运动、被动关节活动和牵拉、神经肌肉电刺激。其中,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主要是在皮肤区域利用表面电极固定低功率脉冲,对骨骼肌生长进行有效刺激,提高肌肉耐受力。
吞咽训练
重症患者往往存在昏迷不醒、吞咽障碍,一般要采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手段进行治疗,并配合鼻饲饮食促使患者尽快康复。而患者经鼻饲导管或胃造瘘管长时间治疗,可导致吞咽肌群萎缩,最终失去了吞咽能力。所以,要及时对患者开展吞咽训练。
胃肠道康复治疗
重症患者无法正常进食,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胃肠道菌群,加之长时间卧床会弱化胃肠蠕动功能,易引发营养不良。此时,有必要进行胃肠道康复治疗,包括内脏调理、运动训练、针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