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护理要点
作者: 殷俊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显著上升,但预后效果却差强人意。为了确保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除了及时治疗外,还要进行有效的护理。
呼吸道护理
进行呼吸道护理,主要是为了让患者顺畅呼吸,避免出现窒息、误吸等危险。若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在护理时要为其定期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氧气流速,及时替换雾化管道。若患者的呼吸道堆积大量分泌物,可通过翻身、拍背和吸痰等方式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患者术后意识清醒,可向其介绍咳痰与咳嗽的技巧。另外,护理昏迷状态且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时,要让头保持偏向一侧,预防分泌物或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同时尽早实施鼻饲。在鼻饲前,为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彻底吸痰,并通过抽出胃液,确定胃管在胃内。鼻饲后1~2 h,患者需保持半卧位,主要是为了避免胃内容物反流。气管切开的患者要积极湿化处理气道,一旦出现呼吸急促,伴有痰鸣音等现象,说明呼吸道通畅性不足,需及时进行吸痰。不少由口、鼻腔置管的患者因唾液腺分泌减少,造成口腔中的细菌数量增多。特别是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胃肠张力明显较低,细菌更易到达呼吸道,进而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在患者意识清醒时为其清理口腔,用温开水漱口并擦拭。
预防并发症
重症患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要求卧床休养,但长期卧床容易带来各种并发症,如压疮、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
为预防褥疮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时常帮助患者进行翻身,选择95%酒精或滑石粉反复按摩身体受压位置,或借气圈、棉圈等垫高身体,床单要干净、整洁,无褶皱和杂物。
为预防坠积性肺炎,要帮助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以顺利咳出呼吸道分泌物。
为预防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无法活动致肌肉萎缩,需帮助其被动活动四肢,循序渐进地按摩肌肉。护理时,从大关节活动过渡至小关节活动,从小到大地增加运动幅度。待病情得到明显恢复后,应鼓励患者进行自主锻炼。
密切观察大小便情况。针对尿潴留者可行下腹部按摩或让其听流水声促进排尿,必要时可实施导尿;针对大便秘结者,可予以灌肠,情况紧急时要用手挖出硬结粪便。
对于昏迷、躁动的患者,要充分保证其安全,避免出现摔伤事故,可采用床档进行保护。
此外,为患者使用鼻胃管时,若该管材质不佳,且长时间处在同一部位,黏膜表面会出现溃疡。所以,在长期留置鼻胃管的过程中,应选择材质佳且刺激小的导管,要缓慢移动,避免长时间处在相同部位。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关注重症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等体征指数,间隔15~30 min进行一次检测,并强化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及末梢循环的监测。结合生命体征指数的变化、心电监护状况、中心静脉压的数据和末梢循环的水平,统一制定应对方案。为心脏骤停的患者予以心肺、脑复苏护理。国际上一般用A-H表示复苏的操作步骤,即A代表呼吸顺畅;B代表人工呼吸;C代表人工循环;D代表药物支持;E代表心电图监护;F代表心室除颤;G代表病情判断;H代表脑复苏恢复患者精神状态。
支持性护理
情绪护理
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情绪,主动进行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恐惧,指导消除恐惧的方法,如闭目养神、深呼吸等。针对患者恐惧的原因,进行耐心解答,并讲解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意义。可为患者讲述曾经治疗康复的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自信心。不要刺激患者,如抢救其他患者时应妥善遮掩。操作应熟练、轻柔,以强化患者的安全感。避免外界因素刺激患者,如尽可能调低各种设备的运行音量。对于极度恐惧、情绪过激的患者,征得家属同意后采取约束措施。
睡眠护理
评价患者睡眠质量,明确影响因素,如恐惧、灯光、环境温度、监护设备的噪音、疼痛等,判断是否要开展辅助睡眠护理。打造舒适的环境,患者休息时避免进行过度集中的非治疗操作。在保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让患者保持最舒适的体位。为患者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如热水泡脚、按摩等。
疼痛护理
详细观察患者疼痛时间、位置、性质和形成特点,查找疼痛原因。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必要时可用镇痛药物,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开展心理疏导,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营养护理
配置与保存营养液
在无菌环境下,按照操作标准科学配置肠内营养液。制备营养液的装置必须无菌且清洁,可选用一次性灭菌物品,以免污染营养液。营养液的配置房间要定期进行灭菌处理,配置前先洗手。营养液要求现配,且在4 ℃环境内妥善保存,一般不超过24 h,使用前适度加温,使营养液保持在37~38 ℃。
喂养管的护理
选择柔软、易弯曲、不对胃酸敏感的导管。插管时,先由小肠起始端开始,可降低肠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胃滞留现象,还能预防液体反流引发的呕吐或误吸。维护喂养管的通畅性,每天使用前以温开水冲洗;不间断输入高浓度营养液时,应每2~4 h用温水冲洗,以保证营养液顺利灌输。一旦发生堵塞导管的现象,用温开水高压冲洗,或用碳酸氢钠等冲洗。若以上方法均无效,需要更换新的导管。
注射营养液的护理
为患者注射营养液时,应严格控制浓度含量和注射速度,缓慢加大输注量,全部依据从低至高的要求执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节滴注的速率。若注射较快,患者容易产生腹胀或腹泻;若注射较慢,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注射效果。一般来说,初期剂量为500 mL/d,若患者无腹胀或腹泻,可逐步增多,速率设定在25~50 mL/h,然后间隔12~24 h增加25 mL。
结束语
护理重症患者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一旦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出现各种无法预知的事故。因此,有必要制定应急方案,以便遇到突发事件能及时、妥善处置,维护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