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作者: 杨磊磊

超滤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0

摘要:目的 探讨超滤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未使用超滤技术,研究组使用超滤技术,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心功能、术后24 h尿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和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HCT显著高于常规组,研究组库血用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CPB流转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LVEF显著高于常规组,研究组LVDd、HR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尿量显著少于常规组,研究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住ICU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中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相关指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超滤技术;体外循环

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属于心脏直视手术,危险系数较高,体外循环会对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目前,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应用超滤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手段。超滤技术主要是模拟肾小球滤过的原理,利用跨膜压差,将血液中的水分、中小分子物质滤出。滤出液成分与原尿一致,主要包括水、金属离子、尿素、葡萄糖等体内代谢产物,以及炎症因子、氧自由基等小分子物质[1]。超滤技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氧供,促使患者术后血液动力学趋于平稳,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现阶段,临床中较为常用的超滤技术有常规超滤、改良超滤、零平衡超滤等。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超滤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5.27±6.32);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5.32±6.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满足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资料为完整;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利用Jostra HL-20型人工心肺机,进口Medtronic或Terumo膜式氧合器,承认体外循环管道,成人型动脉微栓过滤器。常规预充复方氯化钠和琥珀酰明胶,且加入甲基强的松龙、20%甘露醇、5%碳酸氢钠、乌司他丁等,必要时加入红细胞悬液,预充量控制在1 350~4 900 mL。利用中低温、高流量灌注和中度血液稀释。转流中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70 mmHg,常规给予患者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心肌保护利用阻断升主动脉后,在主动脉根部灌注,或者是在左右冠状动脉口灌注,灌注4:1氧合血心肌冷停搏液,停搏液全部回收。

研究组使用超滤技术:在患者体外循环管理中利用自膜肺动脉侧连接血液超滤器,其出口一侧连接静脉回流室内部,超滤器出口侧连接静脉回流室,在阻断升主动脉、心肌保护液灌注完毕、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马上给予超滤操作,根据静脉回流室平面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超滤操作[3]。改良超滤技术,利用改良超滤连接方式,血流走向是主动脉微栓过滤器出口一侧-泵-超滤器-静脉管-右心房,在CPB结束后给予实施,超滤流速控制为10~20 mL/kg,持续15 min,在水分被过滤除去的同时,且储血器中残留液体在主泵的控制条件下,补充机体容量[4]。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CT)、CPB流转时间、库血用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2)比较两组住院相关指标:包括术后24h尿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3)比较两组心功能:包括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和心率(Heart Rate,HR)。(4)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HCT显著高于常规组,研究组库血用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CPB流转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后24 h尿量显著少于常规组,研究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功能比较

研究组LVEF显著高于常规组,LVDd、HR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3讨论

体外循环超滤是以肾小球滤过原理为基础,促使机体内血液经过高通透性膜制作成为的过滤器,在跨膜压力的影响下,利用对流的形式,过滤除去血液中的水分[5]。滤出液成分与原尿一致,但其中不包括血液中的大分子,如各种蛋白质、血细胞等,滤出的主要是水、金属离子、葡萄糖、尿素等体内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氧自由基等小分子物质。通过超滤,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比容、蛋白质浓度。并且,该技术可以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氧供,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力,对组织间隙水肿情况进行减轻,促使患者术后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较为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炎性介质、氧自由基的滤出可以对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进行减轻,更加有助于各重要脏器恢复。

近年来,超滤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所有需要控制液体量、浓缩血液提升红细胞比容的患者中,效果较好。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超滤方式有常规超滤、改良超滤、零平衡超滤等。在常规超滤中,体外循环中常规进行合理血液稀释,但是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出现稀释度较大的情况,导致血红蛋白量降低,血液携氧降低,并且低温、体外循环本身也会诱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组织器官水肿情况加重。并且,在体外循环中,通畅不提倡利用大剂量利尿剂来对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提升,因利尿剂会对肾氧耗进行降低,且大量利尿容易引起低钾、容量不足。改良超滤技术和常规超滤技术存在一些差异,前者不需要增加CPB时间,不会受到流量限制,可以对超滤时间、超滤总量进行控制,有效提升HCT,减少术后出血量与输血量,还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反应,改善其心肺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心肺功能恢复。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来讲,使用改良超滤技术后,可以尽快浓缩血液,对患者肾脏负担进行减轻,快速对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提升,促进呼吸循环功能改善、凝血机制恢复。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HCT显著高于常规组,研究组库血用量、术后24h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CPB流转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LVEF显著高于常规组,研究组LVDd、HR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尿量显著少于常规组,研究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住ICU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从中可以看出,超滤技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具有较为积极影响。但是在使用超滤技术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CPB停止前,需要保证患者中心温度在37 ℃左右,因为改良超滤血液在外循环中会带走热量;第二,体外循环结束后,需要做到外科彻底止血,并保证无活动性出血后再对患者进行改良超滤;第三,超滤器和体外循环管道要正确连接,且保证处于通畅状态;第四,由于超滤时部分血液被分流,需要适当对灌注流量进行提升,如果液面较低,需要加入胶体液或者是林格氏液,进而保证灌注流量充足。如果灌注压力较低,这时不宜进行超滤;第五,需要对患者的血钾浓度、肝素进行密切监测,还需要对患者红细胞压积进行密切关注,如果红细胞压积处于27%~30%时可停止超滤。

综上所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中应用超滤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相关指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邱峰,王志晨,刘宇帅.零平衡超滤辅助治疗对经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5):48-50.

[2] 袁从虎,钱静,郭震,等.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应用改良超滤技术处理剩余机血对凝血功能和液体负荷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20,18(6):345-349.

[3] 俞瑾,詹海婷,李帆,等.改良超滤与零平衡超滤对高风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7,15(3):144-147.

[4] 李中杰.体外循环改良超滤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6):1615-1617.

[5] 龚建平,梁秀生,冷冰花,等.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肺损伤保护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5-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