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 蒲应欢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疗效观察0

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性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治疗前,两组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E2、LH、FS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研究组治疗总满意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激素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效;性激素;月经失调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疾病之一,约10~15%的月经失调患者容易患上异常子宫出血[1]。异常子宫出血是指患者出血量与正常月经的周期、经期、频率以及经量中的任何一项不符,主要是源自宫腔异常出血。异常子宫出血由多种疾病引起,常导致女性月经紊乱,严重的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全身凝血功能相关疾病、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医源性及其他原因等,中医称其为“经水淋漓、漏下、崩漏”等[2]。西医主要采用激素类药物联合止血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但具有副作用大、疗程长、手术率高等缺点。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2.31±5.79)岁;研究组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98±6.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妇科科学》中异常子宫出血诊断标准,宫腔镜检查为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类型的金标准,宫腔镜检查可以了解宫内占位病变、侵入子宫肌层的大小、范围以及深度;(2)没有其他脏器器官疾病;(3)没有药物滥用史;(4)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可以正常交流,没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异常;(5)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有知情权且高度配合。

排除标准:无血液疾病、妊娠期疾病、产褥期疾病以及其他内科疾病所引起子宫异常出血;无吸烟史、血栓病史;心肺肾功能严重异常及药物过敏。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激素治疗,联合止血药、子宫收缩剂。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治疗:根据不同证候特点选用不同治疗方法,以“益气止血、滋阴清热和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处方:白术20 g,北芪25 g,煅龙骨20 g,煅牡蛎20 g,山茱萸20 g,白芍、海螵蛸各12 g,茜草10 g,棕榈炭8 g。其中,气虚较甚者增加黄芪用量;出血较多者增加人参15 g(另外炖)或党参30 g;血瘀者增加三七、益母草、蒲黄;加寒者增加艾叶、鹿角胶(烊);加热者增加生地黄、元参、黄芩炭;肾阴亏虚者增加黄精、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脾肾阳虚者增加补骨脂、附子、熟地黄、巴戟天、淫羊藿。中药浸泡30 min,水煎取汁400 mL,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估。显效为血止后,患者月经流量和周期基本正常,经期控制在7~10 d,或止血后绝经,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为出血量减少;无效为上述各项指标均没有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性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

(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比较两组治疗满意度:根据医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总共设立了20项问题,每项满意度的分值为十分满意3分、满意2分和不满意1分。总满意=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E2、LH和FS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满意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主要是指与患者机体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和经期时间等不相符的子宫出血。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排卵异常,分为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和有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前者是指月经周期中无孕激素的对抗作用而仅有孕激素的波动,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的妇女;后者是指月经周期中仅有孕激素的波动而无孕激素的对抗作用,可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

(2)子宫内膜病变,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

(3)内分泌功能异常,包括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和继发于全身疾病引起的内分泌功能异常[3]。

(4)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机制障碍和凝血因子缺乏。前者可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后者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经期缩短。

(5)子宫肌瘤,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过多,周期多无改变;子宫腺肌病,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存在经期出血,痛经等症状。异常子宫出血可严重患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长时间出血会导致贫血,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导致女性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长时间出血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导致生活、工作能力下降;影响女性的正常受孕能力,导致不孕;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4~6]。

中医认为异常子宫出血可以按“崩漏”辨证论治,主要是由于虚、热、瘀等致病因素导致冲任不固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主要有补肾调经兼以止血。补肾的药物主要包括阿胶、熟地、山药、菟丝子、枸杞子等,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7~9];补血的药物有当归、白芍、川芎等,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肾阴不足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可以在补肾基础上加用知母、黄柏等清热止血,如知母百合汤;气滞血瘀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可加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如桃红四物汤等;月经后期可加用调经之品;脾虚型异常子宫用黄芪,柴胡、升麻,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可用举元煎合安冲汤加减治疗;血热型异常子宫出血可用上下相资汤加减治疗等。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止血药物,常用的有安络血、缩宫素等,放置宫内节育器以及手术等[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E2、LH和FS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调节患者激素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刘思靖.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2] 许毅.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9(3):69-71.

[3] 刘静.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7):1157-1158.

[4] 李红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对临床症状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1,8(12):50-52.

[5] 邱荣珍.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血清激素水平的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5):44,46.

[6] 梁伟玲,卢银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异常子宫出血疗效及血清激素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3):22-23.

[7] 崔桂霞,崔力元.中西医结合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200-201.

[8] 赵清莎.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432-433.

[9] 张琴芬,江涵.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失调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4):623-625.

[10] 帕提古卡的尔.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2):109.

[11] 唐金艳,陈衎,韩璐.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1,39(6):117-1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