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 石晓漪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1年2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症介质、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hs-CRP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G、TC、LDL-C和HDL-C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χ2=7.314,P=0.006);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0%(χ2=8.537,P=0.003)。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控制血糖,减轻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引发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使患者出现冠脉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1],糖尿病、吸烟史、血脂异常、高血压为冠心病的主要诱因。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血脂代谢紊乱的主要药物,能够竞争性地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减少胆固醇合成量,进一步发挥调脂功效。瑞舒伐他汀为最新的他汀药物,为临床当中降低LDL-C的强效药物。本研究以2021年2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2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0.32±1.35)岁。研究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0.31±1.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诊断标准;无药物治疗禁忌。

排除标准:语言表达障碍;认知障碍。

1.2 方法

常规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盐酸乐卡地平片,餐前15 min口服,10 mg/次,1次/d。硝酸甘油片,口服,0.25~0.50 mg/次,可分多次服用,直至患者无疼痛症状。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钙片,5 mg/次,1次/d,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最高用药剂量不超过20 mg/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比较两组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3)比较两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4)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症状消失,静息状态下心电图表现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减轻,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好转;无效,上述情况未好转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和hs-CRP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2.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G、TC、LDL-C和HDL-C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2.3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有效22例(55.00%),显效17例(42.50%),无效1例(2.50%),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常规组有效15例(37.50%),显效16例(40.00%),无效9例(22.50%),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χ2=7.314,P=0.006)。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0%(χ2=8.537,P=0.003)。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因此,探寻可切实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冠心病的方法至关重要[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现阶段,临床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无明确定论,但经临床深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一般与自由基介导脂质过氧化引发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以及特性改变有关,会加剧黏附因子表达,并移入内膜,产生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与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清道夫受体结合后引发的平滑肌增生、凋亡、迁移等,诱发脂质聚集,从而使患者产生冠状动脉中样硬化[3]。因此,冠状动脉硬化的生成与炎症反应脂质堆积氧化应激关系密切。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竞争性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减少患者机体当中的胆固醇合成量,进一步降低血浆当中的胆固醇、脂蛋白水平,快速生成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其中LDL的代谢摄取增强,降低LDL-C的水平,属于抗炎作用性较强的降脂类药物。冠心病患者长期食用高脂、高碳酸饮食,会导致患者机体血脂水平显著高于标准值。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心功能退化、血管硬化等症状更加明显[4]。血清LDL-C水平每降低1 mmol/L,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会下降10%。瑞舒伐他汀是现阶段临床相对理想的强效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经口服给药后,其会在肝脏、肠道内代谢,生物利用率为2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口服后3~5 h,患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其半衰期大于19 h。瑞舒伐他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HDL-C水平升高,TG水平降低,是降低LDL-C的强效药物,与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能够积极发挥协同效果,清除患者血清中的胆固醇,促进LDL分解代谢,不断在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

血压控制、运动、戒烟等为临床针对心脏性疾病控制干预的主要手段,能够减少患者传统心血管事件的诱发因素,并积极预防疾病进展。但部分患者首次复发性心血管事件会危及生命安全[5]。临床病学调查发现,炎症介质与心血管事件具备密切联系,现代临床中一般将hs-CRP作为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评价的主要指标。但IL-6也参与了动脉状硬化血栓的形成,TNF-α有一定的生物效应,具备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效果,也可积极参与到感染性休克、心血管疾病的病变当中。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hs-CRP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G、TC、LDL-C和HDL-C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χ2=7.314,P=0.006);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0%(χ2=8.537,P=0.003)。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血糖,降低患者机体炎性反应,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付玉梅.首诊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3):3752-3753.

[2] 刘雨玲,徐日新.匹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0,41(7):710-713.

[3] 郑菁华.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19):38-40.

[4] 郭雷生,丁守坤,韩跃刚,等.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对首诊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和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34(6):631-634.

[5] 陈冬冬,颜文美,黄建龙,等.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6):71-7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