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
作者: 姚昳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性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6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实验组(n=33)。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实验组予以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血糖指标、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症状、睡眠质量、躯体症状及生理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FBG、2h PG和HbAlc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有助于调节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糖尿病;护理干预;生存质量;并发症
消化道恶性肿瘤属于消化内科疾病,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发现,患者在确诊消化道恶性肿瘤后,行手术治疗后的半年内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1]。因此,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也具有较高的抑郁症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多数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死因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并发症、心理障碍等[2]。因此,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非常有必要,可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旨在探究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6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实验组(n=33)。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33~74岁,平均(50.69±2.38)岁;病程1~9.8年,平均(4.76±1.28)年;合并结直肠癌5例,胃癌11例,合并食管癌17例。实验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1.45±2.01)岁;病程1~9.8年,平均病程(4.69±1.32)年;结直肠癌6例,胃癌12例,食管癌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试验小组审批;预期生存期>6个月;统计依从率较高;入组签署同意书;符合消化道恶性肿瘤、糖尿病确诊标准。排除标准:遗传性疾病;其他身体指标异常;中途离开或是参加其他试验;认知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遵医嘱用药;做好日常环境卫生清洁;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状态下进行疗养等。
1.2.2 实验组予以针对性护理
(1)心理干预:待患者办理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介绍院内环境、护士站所在位置等,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密切沟通,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疗效的不良影响,告知其相关的临床专业知识,增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此外,护理人员可联合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实施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家庭方面的支持,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
(2)化疗护理:治疗方案确定后,及时告知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在正式化疗治疗前,为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同时向患者说明行PICC操作的优势;临床医师应根据不同类型患者确定穿刺部位,严格选用置管材料并把握好穿刺及置管过程,全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置管期间,护理人员需查看患者的神情变化,给予其安慰和鼓励,提升临床治疗配合度;置管完成后,需有效固定相应的导管,穿刺部位合理包扎,定时更换敷料,并给予患者制动。
(3)血糖控制管理: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指标,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包括药物使用时间、剂量等;监督患者用药;需严密观察用药后患者的血糖变化,从根源上控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4)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形成科学的生活作息、运动习惯,并评估患者病情,以此为依据给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避免过度运动而产生疲劳;告知患者强化PICC相关的自我管理工作,切记患肢不可出现弯曲、提重物等活动,定时清洁穿刺位置,具体内容为:需先粘贴好保鲜膜,将穿刺位置与水隔离,预防感染发生。若出现其他任何异常情况,需立即联系患者的主治医生,并做好各方面的配合工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使用SF-36质量评分量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包括心理症状、睡眠质量、躯体症状及生理症状,每项指标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2)比较两组血糖指标:血糖异常判定标准为空腹血糖(FBG)超过7.0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值超过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超过6.5%。(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使用医院自制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及家属展开调查,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满意+一般满意。(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症状、睡眠质量、躯体症状及生理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FBG、2h PG和HbAlc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临床的常见疾病。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病死率较高。糖尿病是临床慢性疾病中的常见疾病[3]。消化道恶性肿瘤与糖尿病病症合并出现后,患者应及时接受化疗干预,以防疾病进展。然而,在接受化疗干预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增加治疗痛苦,对其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损害[4]。该类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期间需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预后生存质量。
针对性护理的实施内容包括PICC置管护理管理指导,可有效避免其出现静脉受损,抑制并发症的发生[5]。在患者化疗期间,针对性护理从患者心理、生活、血糖控制等方面对其进行干预,在获得理想血糖控制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护理配合度[6]。心理护理方面,在对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抚的同时,与患者家属合作,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血糖控制可有效阻止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生活护理有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运动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7~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症状、睡眠质量、躯体症状及生理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FBG、2 h PG和HbAlc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由此可知,相较于传统护理方法,针对性护理的优势更为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治疗痛苦,改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有助于调节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杜冰,崔玉霞,王欢.以IMB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9):36-39.
[2] 杨少蓉,马国卫,殷刚.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36):2864-2868.
[3] 樊凤.针对性护理方法对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及血糖指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1):153-156.
[4] 徐秋丽.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其血糖水平的调节[J].饮食保健,2021(39):180-181.
[5] 杨昌桃.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化疗患者个体化饮食护理的应用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20(44):180.
[6] 章萤.中医情志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疼痛及焦虑的干预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10):242-243.
[7] 程巍巍.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护理质量及血糖水平影响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4):105-106.
[8] 王少芳,黄蓉蓉,叶晖蓉.探析行为转变理论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8):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