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的效果评价
作者: 沈嫣 伍斯桃 廖文彬摘要:目的 探讨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应用于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0%(P<0.05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结论 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应用于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预警式分级评分;效果
随着治疗策略和技术的进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50%[1]。心源性休克通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肌炎、心肌病、肺心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严重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占所有心源性休克的80%以上。心源性休克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最常见原因[2]。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结果与其严重程度有关。心源性休克的准确风险分层有助于指导治疗计划的制定。目前,临床实践中存在多种评分系统,每种评分系统各有优缺点,不能普遍适用。
对高危患者尽早进行识别、判断,可以帮助医护工作者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做出准确调整[3~4]。由于老年AMI和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高,在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预警分级评分管理至关重要。由于预警分级评分管理使用方法简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疗救治中,国内也进行了探索、研究[5~6]。预警分级评分管理系统是一种可以提前预判患者病情的护理模式,能在发病时就可以进行监测和诊断,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有效改善预后[5]。本研究旨在探讨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应用于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65岁,平均(58.24±3.64)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1~66岁,平均(57.34±3.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为心源性休克;有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如神志不清、尿量少、血酸及乳酸升高。排除标准:不可进行溶栓;其他原因引起的非心源性休克;合并感染、多器官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饮食和药物护理。嘱患者卧床静养,每天进行吸氧,开通静脉通路,按时监测血压、心率等。若有异常情况,要尽早告知医生。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
患者进入医院后监测并记录心率、血压、体温、呼吸和意识等生命体征(监测标准见表1);然后将患者评估后的病情分成4个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为患者制定、实施适宜的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
(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好转,体温、血压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缓解,体温有所降低、血压有所回升;无效,临床症状和体温、血压等均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3)比较两组住院时间。
(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有研究表明,AMI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能否成功救援是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7]。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且心肺功能下降,对于各种感觉不敏感,反应缓慢,一旦发生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情况非常危险。如果心脏功能无法得到改善,则难以进一步治疗[8]。因此,对于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要慎重、小心,仔细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记录各指标。受病情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大多处于烦躁不安状态,难以进行救援。有效改善老年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和护理是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9]。
预警分级评分管理系统可用于检测患者病情,并可以根据预警分级管理系统的评分结果制定完善的干预方案[10]。预警分级评分管理系统易于管理,主要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等基本生活指标进行评分,按照分值区分病情的危急程度,准确评估病情,并尽快做出干预和救治。有研究发现,传统管理模式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1]。早期预警评分在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信息,且不会另外收取费用,不用受限于硬件条件,可以根据不同评分进行不同级别的医疗干预,有效识别患者潜在的重大疾病[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应用于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龚培培,张耀秋,胡月华,等.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在CCU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21):127-130.
[2] 贾月华,张磊,康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20,47(2):78-80.
[3] 孙小强,王保强,陈建昌.IABP-SHOCKⅡ危险评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院内死亡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6):1288-1291.
[4] 芮子傲,戴东普,郭影影,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1):2597-2604.
[5] 方永有,刘莉,刘建平,等.Picco中的心肌收缩力参数评估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2,20(21):69-72.
[6] 巩丽华,高洁.关于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卫生,2022(4):3-4.
[7] 周生辉,柳子静,李紫旋,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危险因素[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2,20(7):602-607
[8] 张文芳.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的预后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9] 侯颖慧,胡岩,侯彬.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在CCU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128-130.
[10] 杨美娜.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模式在高危妊娠孕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51):169.
[11] 贾本君,郑运凤.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75-77.
[12] 王蓉,程丹,胡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5):868-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