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围术期的效果
作者: 邵杨扬 薛涵月 储玮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预后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活动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平卧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依从率显、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度,改善预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围术期;综合护理;并发症
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老年人群好发,会对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即通过影像学监控的指引,采用溶栓、栓塞等方式疏通狭窄、阻塞的血管,或封闭出血的血管。该技术对患者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且在临床上治疗效果确切。由于介入手术的要求较高,且脑血管疾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难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1]。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58.62±6.27)岁。实验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4岁,平均(59.03±6.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脑血管疾病判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并可查阅;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介入手术禁忌证;合并重要脏器疾病;语言功能、精神等障碍无法正常配合研究;依从性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有关项目的检查,术前禁食6~8 h,为患者营造安静利于休养的环境,避免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血压稳定。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予以对症治疗。
1.2.2 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
(1)术前护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患者阐述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制,并讲解手术方式、注意事项、预后情况等。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与行为,告知正确配合的方式。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予以心理疏导,介绍成功案例,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排尿训练,并说明该训练可促进造影剂的排出,以增强患者对排尿训练的重视程度。(2)术中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前安抚其情绪,备好监护仪、麻醉床,以便患者术后返回。(3)术后护理:患者术后绝对卧床24 h,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加强对血压的监测。注意患者两便情况,保持排便通畅,以免便秘造成血压升高导致高灌注的发生。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头痛、意识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警惕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生。拔出动脉鞘管前,确保肝素半衰期已到,必要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鞘管拔出后,局部按压15~30 min,包扎并制动8 h后拆除绷带,期间采用沙袋加压,观察局部辅料有无出血。监测穿刺部位的动脉搏动情况,留意肢体远端血运情况以及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避免敷料过于紧绷引起缺血。指导患者3 d内避免过度活动和洗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以免再次出血。记录患者的尿液颜色、总量,以防肾功能受损。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提高与患者沟通的频率。引导患者正确宣泄不良情绪,认真倾听患者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减轻患者的顾虑和担忧。术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嘱其少量饮水。若无不适感,4 h内予以饮水量1 000 mL,24 h内饮水量约2 000 mL,必要时遵医嘱予以利尿剂,以促进造影剂排出。护理人员尽可能为患者创造隐蔽的空间,并协助其改变体位或播放流水声以诱导排尿。嘱患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指导患者正确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纤维素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尽量减少进食蛋类、豆制品、甜食等易于产气的食物,以免造成腹部不适,忌烟酒。制动期间定时为患者翻身,对易受压的部位进行按摩,以免引起压力性损伤。
指导患者规范用药,预防术后出现血栓或器官栓塞。需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服药期间观察患者牙龈、黏膜、皮肤等有无难以止血现象,并定期检查血小板,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由于介入材料以及术中使用造影剂会对机体产生刺激,应遵医嘱予以患者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减少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用药期间严格控制剂量,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是否出现血压下降、面色潮红以及心动过速等表现。
术后卧床期间,指导患者保持术肢伸直状态,视情况进行踝泵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医生建议下指导进行康复锻炼。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告知其康复锻炼对病情好转的重要性。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根据患者运动习惯及身体素质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由床旁坐立、站立逐步增加至床旁行走等活动训练。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告知出院后要坚持规范化运动、保持饮食结构健康、遵医嘱合理用药、按时来院复查。依据患者病情开展一定时间段的随访,全面掌握其康复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预后相关指标:术后平卧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依从性:根据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配合程度对其进行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评价。总依从=依从+部分依从。(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满意+较满意。(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5)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参考诺丁汉健康量表(NHP),分别在护理前后从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活动及睡眠质量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实验组术后平卧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总依从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活动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众多,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逐步加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微创手术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其中介入手术为首选手段[2~3]。术后若未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会影响预后[4]。综合护理强调患者为护理工作开展的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措施系统化,不仅提供技术方面的操作服务,还能极大程度满足患者在心理、精神方面的需求,护理质量较高[5]。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活动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平卧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总依从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度,改善预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周晓姗,陈万明.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J].智慧健康,2021(30):168-170.
[2] 苏小凯,刘亚西.综合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介入术治疗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20):160-161.
[3] 卢美观,沈素娟.综合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9):89-90.
[4] 李秋妍,朱燕燕,吴瑜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6):155-157.
[5] 张丽,陈爱妹,张敏,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3(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