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后的应用
作者: 陈璐露 李娜 万秀秀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后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诊的80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能加快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后患儿康复,减轻其疼痛,保障手术效果。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ERAS优质护理;临床指标;疼痛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主要是指患儿结肠缺少神经节细胞所引起的肠管痉挛狭窄,临床表现为粪便淤积或排出延迟,可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2]。巨结肠切除术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治疗方式,不仅创伤小,还具有术后恢复快等特点[3]。但由于小儿自控力较差,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导致术后恢复存在很大的难度[4]。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是将循证医学作为护理理念依据,通过优化护理对策,减轻患儿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并融合加速康复进程等护理模式,能全面优化手术治疗效果[5]。临床护理路径则是为特定疾病患者设定完全遵循每日护理标准的护理计划,能体现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后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诊的80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0.4~4岁,平均(3.29±0.33)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0.5~4.3岁,平均(3.32±0.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
依据科室常规护理理念,对患儿展开健康知识宣教,并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护理。观察患儿存在的不良反应,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1.2.2 观察组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
(1)组建护理团队:护理成员中包含了主治医生、专科护士、责任护士等。小组成员均需通过ERAS模式的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此种护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小组成员之间还需共同设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展开全面分析和修改。
(2)实施临床护理:术后第1天为患儿采用自控镇痛联合药物多模式镇痛方式,缓解其疼痛感受。术后2 h可提供棒棒糖让患儿吮吸,在整个输液阶段需补充营养液。术后前3天不提供给患儿食物及水。术后第4天结合多模式镇痛表,喂服患儿50%浓度的水解配方奶粉,平均每3 h一次,每次控制在20~30 mL,并使用输液泵全量泵注营养液。术后第5天喂服100%浓度的水解配方奶粉,喂养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减少营养液的补充。术后第6天将水解配方奶粉换为普通配方奶粉,协助患儿下床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第7天至出院前均喂养普通配方奶粉,加强患儿的床下康复功能锻炼,做好患儿家长的沟通工作,评估家长的心态,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向家属宣教有关患儿皮肤护理、排便、功能训练等内容。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
(2)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比较两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选取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SAS临界值为50分,SDS临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4)比较两组患儿疼痛程度:依据WHO指定的疼痛分级进行评估,患儿主诉无明显疼痛感,且进程十分顺利,可判定为I级;患儿存在疼痛现象,但可以忍受,可判定为II级;患儿疼痛十分剧烈,且无法承受,生命体征心率数据明显增快,可判定为III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情十分复杂,会造成患者胃肠道功能下降,影响身体发育[7]。小儿是该病的多发人群,手术治疗是目前的首要治疗方式。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在术后长时间的恢复中容易对护理干预出现一定的抵抗性[8~9],加之传统护理工作并不能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导致护理效率不高,会影响最终恢复程度[10]。
ERAS优质护理是完全以循证护理为理论指导,将各种术后护理进行优化组合后,能最大限度减少患儿手术后的创伤和并发症,加速术后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11~12]。但开展ERAS优质护理期间,需配合临床护理路径思路,制定出循序渐进、有效、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才能将两种护理工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13~14]。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单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所制定出的系统、全面的标准护理模式,能依据护理工作目标的设定,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控制医疗成本。
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能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护理需求制定出利于恢复的各项护理指标。将术后护理措施整理成一系列的临床干预对策,使护理工作明确分工,体现护理的合理化和高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能加快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后患儿康复,减轻其疼痛,保障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圆方,赵成鹏,段永福,等.家庭参与式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0):1411-1412.
[2] 马文芳.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22,54(4):293-296.
[3] 卜珊珊.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科学,2022,13(14):92-93.
[4] 张凤云,张泊宁,王立娟,等.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7):1094-1097.
[5] 庄军霞,郑巧丽,许莉莉,等.ERAS护理对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9):19-22.
[6] 阙利平,程丽丽.Ahmadi延续性护理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12):43-46.
[7] 曹璇.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行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11):21-24.
[8] 邹旭露.专科护士主导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在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11):76-77.
[9] 范东杨.基于目标管理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11):78-80.
[10] 张宇.临床护理路径结合ERAS优质护理在儿童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7):178-181.
[11] 陈婴婴.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中的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7):3077-3080.
[12] 刘丽,孙继红,赵东征,等.回流式清洁灌肠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腹胀中的护理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3):234-236.
[13] 陈玉.康复路径与以专科护士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11):72-73.
[14] 杨红英,刘庆华,何华.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入路根治术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3):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