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黎佳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芬太尼用量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和疼痛程度。结果 分析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T0时刻,两组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和T4时刻,分析组心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T0时刻,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和T4时刻,分析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24 h,分析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结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异常波动,减轻患者疼痛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椎旁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不良反应;安全性

开胸手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大部分患者存在术后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剧烈,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且会影响患者机体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手术风险较高。开胸手术前,应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以降低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1]。以往的开胸手术麻醉镇痛效果较好,能够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降低患者疼痛,但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概率较高,影响其术后恢复。近年来,超声引导椎旁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能够动态观察患者情况,通过阻滞交感运动神经达到麻醉效果,且安全性、成功率较高,术后应激反应和疼痛感都较轻[2]。本研究旨在分析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32±1.35)岁。分析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2.31±1.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前30 min,给予患者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国药准字H31020501)0.1 g、阿托品(国药准字H51022767)0.5 m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络,连接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静脉推注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20067040)2 mg,丙泊酚(国药准字H20030115)1.5~2.0 mg/kg,维库溴铵(国药准字H20083096)0.1 mg/kg,给予患者应用2~3 μg/kg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256)进行诱导插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中依据患者麻醉情况,每小时给予异丙酚(国药准字H20010368)6~10 mg/kg,每分钟给予0.05~0.15μg/kg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43315)持续静脉泵入,维持麻醉效果。

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给予患者椎旁间隙穿刺,同时需要在其开胸侧切口、肋间距离脊柱中线2 cm处对患者实施相应操作,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描穿刺部位,有效获取椎旁间隙图像后,在超声引导下向椎旁间隙结合穿刺针刺入,回抽时无空气、出血,注射0.5%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60137)15 mL,实施椎旁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给予间歇正压通气,调节BIS值,依据HR、BP调整芬太尼用量。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

(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比较两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不同时刻(T0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T2气管插管时,T3开腹时和T4:拔管后)患者心率。

(4)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比较术后2、6、12、24 h患者VAS疼痛评分。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

分析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分析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见表2。

2.3 两组心率指标比较

T0时刻,两组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和T4时刻,分析组心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

T0时刻,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和T4时刻,分析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2、6、12、24 h,分析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临床大量研究发现,开胸手术实施过程中,患者会具有一定的应激反应,同时对患者的整体创伤性也较大。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临床对患者使用全身麻醉,可推进手术进程,缓解患者疼痛。但麻醉会影响患者术中的血液循环,同时,气管插管、呼吸道分泌物不断增加及产生的剧烈疼痛等会对患者呼吸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出现无力、咳嗽、通气障碍等情况,诱发肺不张、低氧血症[3]。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通常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对其咳嗽、排痰、呼吸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易引发各类疾病。因此,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至关重要。此外,由于患者术后无法咳嗽或存在咳嗽困难,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麻醉管理难度较大。因此,为积极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的生理波动,需要进一步对麻醉方式展开研究。

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复合麻醉可促进患者局部麻醉阻滞实现全麻辅助,能够使其麻醉安全性提高,减少麻醉药量。超声扫描椎平面可将麻醉药物有效注入不断椎间孔当中,整体的穿刺针尖位置通常较为清晰,可有效促进针尖贴近椎旁间隙,提高整体定位精准度,并减少其中的用药剂量,进一步发挥麻醉阻滞效果[4]。开胸手术会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术后会产生剧痛,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患者预后。术中合理选择麻醉方式能够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近年来,临床主要对开胸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相较于单一使用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结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更为理想,能够进一步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更有利于其术后恢复[5~6]。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不会使患者出现四肢运动时阻滞、尿潴留等症状,整体镇痛效果理想。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期间,予以患者罗哌卡因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使疼痛降至可忍受范围,术后4 h镇痛效果明显[7]。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析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T0时刻,两组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和T4时刻,分析组心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T0时刻,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和T4时刻,分析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24 h,分析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结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手术的麻醉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同时能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 蔡霞.右美托咪定复合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22,42(1):72-74.

[2] 禹枫.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2):67-68.

[3] 邹垚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右美托咪定在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5):58-60.

[4] 王贵罗,樊顺克,杨德军.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20,40(8):71-72.

[5] 孙玉明,杨杰,李江伟.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中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J].武警医学,2020,31(8):699-702.

[6] 成龙,谢路程,赵蜀川,等.对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9):100-101.

[7] 解波,张秀平,徐静,等.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1):142-1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