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作者: 韦水明
摘要:目的 分析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益气复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心功能、血清BNP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 min步行距离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BNP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角色限制、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活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BNP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力衰竭;注射用益气复脉;心功能;疗效;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持续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患病人数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人数不断增加呈现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生活质量降低,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5年内生存率与恶性肿瘤接近,且存活患者常需反复住院[1]。临床常采取药物治疗,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以控制疾病的进程。药物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总体效果一般。注射用益气复脉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有麦冬、红参及五味子等,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相关研究发现,注射用益气复脉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等[2]。本研究旨在分析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参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0.70±4.10)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50±1.70)年;冠心病25例,扩张性心脏病9例,瓣膜病4例,心肌病4例。研究组:男22,女20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9.20±4.60)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10±1.50)年;冠心病23例,扩张性心脏病10例,瓣膜病3例,心肌病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为II~IV级;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恶性肿瘤以及肝脏肾功能衰竭;存在严重精神疾病,且存在认知障碍;对所用药物禁忌或者过敏。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吸氧、卧床休息和低盐饮食等护理,实施常规西药治疗,使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14 d。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注射用益气复脉。将5.2 g注射用益气复脉(国药准字Z20060463)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功能:利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统计患者6 min步行距离。
(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取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从角色限制、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活力等四个方面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3)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显效,体征及症状消失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体征、症状有缓解或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4)比较两组血清BNP水平: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脑钠肽(BN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 min步行距离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角色限制、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活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血清BNP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血清BNP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我国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该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主要表现。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是我国心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3]。慢性心力衰竭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耐量降低以及体液潴留等症状,其发病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因此,需及时对该类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初期缺乏典型症状,但疾病一旦开始,会出现进行性的发展,需要在疾病初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稳定患者的心功能、促进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为主。通过药物等治疗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介导的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治疗时,需要根据该发病机制确定治疗方案。
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其具有多靶点、途径多且毒副作用少的优势,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其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即身体气虚气虚为根本原因。治疗时,应遵照“扶正固本”的原则,同时进行化瘀、利水等。益气复脉主要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等组成,其是由中医古方生脉散作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等功效。现代药理经过反复研究发现,红参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能够增加心肌的收缩能力,且具有减少血管周围阻力的效果,还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物,还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提高心肌耐缺氧的效果。麦冬中则含有麦冬总皂甙,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进而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正常的氧化代谢及能量平衡。麦冬还含有钾离子,能够稳定细胞膜,减缓心律,改善心功能。人参皂苷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血小板凝聚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五味子的有效成为五味子醇,能够抗氧化、抗自由基,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降低心肌耗氧量,还可以帮助控制心室率。还具有抗炎、抑制细胞凋亡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以上药物发挥协同作用,不仅能够使有效提升心脏泵功能,还可以提高心脏的顺应性,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从而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改善患者全身血液灌注情况[5]。
BNP是一种由心脏分泌的多肽,能够扩血管、利尿,并可以抑制肾素的分泌。当人体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容量负荷增加致使心室压增高时,就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分泌BNP。因此,BNP被认为是反映心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的临床指标。超声心动图可以直观地体现瓣膜、心腔和大血管的情况,还能准确反映心脏的收缩及舒张情况,其中以LVEF最具有代表意义,是心脏的泵功能的体现,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供应情况[6]。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 min步行距离高于参照组,血清BNP水平低于参照组,角色限制、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活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BNP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廖金梅,董璐露.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智慧健康,2023,9(2):157-160.
[2] 谢先余,蒋志坤,花继平.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疗效观察[J].药物评价研究,2022,45(12):2548-2554.
[3] 刘泽华,焦晓民.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性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1):140-145.
[4] 石丹,徐小雅,赵天华,等.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药物评价研究,2022,45(11):2291-2295.
[5] 葛现伟,朱良启.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低血压的临床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21,44(11):2493-2497.
[6] 郭英杰,王志业,李善敬,等.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