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 姬珍钰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化护理程序,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生命体征、生活质量、救治情况、致残率及死亡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SD、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生命体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化护理程序可有效缩短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急救反应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
关键词:心力衰竭;重症监护室;标准化护理程序;心功能指标;生命体征
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存在不可逆的改变,导致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而引起。一般而言,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其心脏会丧失排血能力,引起患者全身血液循环、脏器灌注不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2]。因此,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其中,作为一种临床上的新型护理模式,标准化护理程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可用于辅助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3~4]。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标准化护理程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3.03±6.31)岁;BMI为18.87~24.13 kg/m2,平均BMI(21.66±1.49) 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24例,Ⅳ级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2.88±2.96)岁;BMI为19.02~23.81 kg/m2,平均BMI(21.51±1.47) 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25例,Ⅳ级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符合重症监护室的收治标准;患者或家属自愿签订同意书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合并脏器功能严重不全;恶性肿瘤;无法配合研究;严重精神异常;生存时间<3个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化护理程序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监护,严格遵医指导患者用药,告知患者及家属其疾病情况,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
(1)由护理经验及抢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建护理小组,收集患者的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护理措施,并设定相关岗位、标准要求及护理内容,小组成员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2)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在救治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波动情况,若存在异常立刻通知医生,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对患者的补液干预。控制其输液速度与用量,每24 h输液量不超过1 500 mL,速度为25滴/min。若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等情况,护理人员需协助其端坐位。
(3)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每天定时通风换气,并为患者提供柔软、轻便衣物,在其膝部、臀部及肩部处垫好软枕,预防压疮的同时保障患者睡眠。
(4)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禁忌症、适应证、注意事项与副作用等,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准备好急救的器械、物理及药品,同时清洁其呼吸道。
(5)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个性化心理疏导。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全程保持冷静、沉着,以熟练的技术落实各项护理操作,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恐惧焦虑等情绪。
(6)患者的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需对其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保障患者有充足的营养摄入[5~6]。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2)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运用SF-36简易健康调查量表,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每个维度分值为0~100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分值呈正相关。(4)比较两组救治情况:包括院内及急救反应时间。(5)比较两组致残及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SD、LVEDD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命体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4 两组救治情况比较
观察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致残及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由于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危重,且患者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接受治疗,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造成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治疗效果[7~8]。心力衰竭的并发症较多,若不能短时间恢复患者心脏排血功能,将会引发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肺水肿等疾病,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重症监护室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十分重要,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临床疗效[9~10]。
标准化护理程序主要是以制度为基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程序,可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用药观察、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和病情监测等,能促使整个护理流程更加严谨且具有针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11]。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LVESD、LVEDD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致残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反应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可以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祝巾玉.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标准化护理程序的运用效果[J].中国标准化,2022,(16):249-251.
[2] 李贺立,穆丹,杨傲冰,等.标准化护理程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6):115-117.
[3] 李颖霞,王艳哲.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J].西藏医药,2022,43(2):94-96.
[4] 朱莉.标准化护理程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5):106-107.
[5] 庄欢,孙泽美.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21,7(15):100-102.
[6] 江水凤.标准化护理程序用于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5):124-125.
[7] 范曼婷.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行标准化护理程序对心率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56-57.
[8] 杨淑珍.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6):55-57.
[9] 强睿.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观察和睡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1):1973-1975.
[10] 许梅连.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干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0):59-61.
[11] 李若杏,伍雪华,孔德斌.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