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宋海郡

摘要:目的 研究胆结石患者应用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面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率、手术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00%(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全面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胆结石患者心理状态和手术指标,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胆结石患者;护理干预;全面护理模式;护理满意率

胆结石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在于人体中胆管系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进而分泌出胆汁,凝结成为结石。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逐渐发生改变,胆结石发病率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胆结石发病率约为10%[1]。目前,临床治疗胆结石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有研究显示,在治疗的同时予以患者高质量护理干预非常必要,可以有效促进其快速康复、提升治疗效果[2]。全面护理强调护理过程的全面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全面的护理。将全面护理应用于胆结石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手术效果和预后效果[3]。本研究旨在研究胆结石患者应用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2.65±5.23)岁。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2.54±5.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满足胆结石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有心脑血管疾病;有手术禁忌;有精神障碍或精神障碍;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准备、术前方式、术中配合和术后病情观察等方面。

1.2.1 研究组实施全面护理

(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评估护理风险,以此为基础为后续治疗、护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护理人员需要予以患者全面、详细的健康宣教,宣教内容涉及到疾病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和护理要点等,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掌握其情绪变化,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利用兴趣聊天法、音乐疏导法等手段缓解其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指引其进行规律性的深呼吸,进而实现放松身体、缓解疼痛的目的。在不影响手术的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一定的交流、沟通,分散其注意力,以此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手术效果。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手术,并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3)术后护理:术后,当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并利用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如帮助患者去掉枕头,且把头偏向一侧,密切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出现任何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患者意识清醒后,护理人员嘱其术后6 h内禁食、24 h内可以食用流质食物,24 h后可以下床缓慢活动,这对患者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4)切口护理:若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护理人员需要将醒目的标志张贴在其身上,避免出现脱管情况。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切口护理,密切关注切口情况,定期更换敷料,保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

(5)感染预防护理:护理人员需做好口腔护理,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指引其正确咳痰,以防出现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病房内的环境护理,保持室内干燥、清洁,以防出现院内感染。应单独隔离继发感染患者,以防感染情况加重或感染其他患者。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若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和发热等表现,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需嘱其保持健康饮食、科学作息,且出院后1个月内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创建健康档案,包括患者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便于术后随访。告知患者及家属医生、护士的联系方式,出现问题时可进行咨询。告知患者回院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分别使用SAS、SDS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3)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研究组手术时间为、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系统慢性疾病,该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妊娠、高脂饮食、药物等因素均会诱发该疾病。临床研究显示,若不及时对胆结石疾病予以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患者容易出现继发性胆囊感染性疾病,且会伴随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受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胆结石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主要利用手术切除手段治疗该疾病,常用术式为腹腔镜胆囊结石去除术。虽然腹腔镜胆囊结石去除术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患者心理负担较大[4]。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同时,手术围术期需要予以患者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既往,临床多使用常规护理对胆结石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常规护理仅关注患者的生理疾病,而忽略对其心理方面的护理,导致很多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导致手术治疗的效果一般,且预效果不佳[5]。

全面护理是一种现代化护理理念,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从生理、心理等层面入手,为患者提供优质、细化和全面的护理干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全面护理模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在全面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分别从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入手,对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干预[6]。在全面护理期间,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心理疏导,进而有效稳定患者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术中,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体位护理、缓解其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干预措施,从而保证手术顺利开展,提高手术效果;术后,给予患者饮食护理、感染护理、并发症护理、切口护理等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促使患者快速康复。此外,通过出院指导,护理人员指引患者形成健康饮食习惯、良好作息习惯,有效降低胆结石复发率[7~8]。本研究显示,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胆结石患者心理状态和手术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小琴.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实施全面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2022,46(4):47-49.

[2] 雷格,李凤英.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实施全面护理模式的效果及作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5):112-115.

[3] 戴方园.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131-133.

[4] 贺同玲.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212.

[5] 徐姣.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实施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有效性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2):158,160.

[6] 刘慧,何艳,谭晓霞,等.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5):26-27.

[7] 高海燕.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7):122-123.

[8] 郭筱旖.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2):5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