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覃龙菊摘要:目的 研究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和护理依从性。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肌体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遵医用药和合理膳食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依从性,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个体化心理护理;护理服务
在临床中,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引起大脑组织软化、坏死所致,其致残、致死率均较高。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新发脑梗死人数占全球新发脑梗死数量的40%,约有551万人[1]。一旦老年人罹患脑梗死,容易出现肢体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等情况,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较差、心理负担较大,容易影响其临床治疗。研究表明,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配合高质量护理干预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个体化心理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侧重于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可给予其个性化的心理疏导[2]。将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不良情绪,从而保证治疗效果[3~4]。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7.52±2.51)岁。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7.47±2.4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满足老年脑梗死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传染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其适宜的吸氧量及吸氧方式;保证患者病房温湿度适宜且安静,为其营造舒适的养病环境;嘱患者多卧床休息,保证睡眠质量和充足;定期开展口腔护理,2次/d,分别在早、晚进行;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促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并及时发现和告知医护人员;指引患者规律生活起居、饮食注意事项;定期为患者叩背,帮助其排痰,进而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定期为患者翻身,并在骨突部垫软垫,以防出现压疮;如果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护理人员需要指引其进行功能肢体锻炼。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
(1)适当增加陪护时间: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充足的探访时间,且提醒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防止患者由于孤独而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并针对其存在的疑问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促使患者解决问题,改善其心理状态。例如,治疗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安抚其情绪。如果患者担忧治疗费用,护理人员可以告知相关优惠政策,缓解其心理压力,以防患者由于担心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
(2)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部分患者不了解脑梗死知识,因此对疾病具有恐惧、紧张等情绪,会直接影响其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使用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视频、手册、一对一讲解等手段,具体、形象地将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护理要点等告知给患者,提升其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搭配、作息安排、自我护理等,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3)引导患者进行语言锻炼:护理人员可以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图文等功能刺激患者的听觉和视觉,指引其开口说话,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在训练时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训练难度,促使患者更好地恢复表达水平。
(4)给予患者生活关怀。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生活关怀,满足其合理生活需求,如开通绿色检查通道、准备起夜小夜灯、设置预警按钮等。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利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巧等,分值为0~100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5~89分表示一般满意,0~74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肌体疼痛,每个维度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4)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包括自理能力、遵医用药和合理膳食。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自理能力、遵医用药和合理膳食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结论
脑梗死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当前,受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5]。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且常伴随基础病,一旦出现脑梗死非常容易导致其偏瘫,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大部分患者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且无法自理其生活,不仅显著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还会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研究显示,老年脑梗死患者大多存在负性情绪,部分患者担忧疾病,担心治疗效果和医疗费用较高等,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6~7]。因此,临床需要及时给予老年脑梗死患者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在心理层面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改善其心理状态。
个体化心理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从而辅助其治疗[8]。将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依从性。护理人员通过适当增加家属陪护时间,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不良情绪;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力度,可以促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提升其治疗信心,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通过语言功能训练,可以促使患者表达自身情绪和思想,纾解其不良情绪。此外,通过生活关怀,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快速康复,利于患者预后[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肌体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遵医用药和合理膳食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护理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依从性,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静.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负性情绪心理护理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75.
[2] 金晓英,熊合明.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方式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0):146-147.
[3] 程晶晶.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3):77-78.
[4] 张海燕,袁雯雯.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3):52-54.
[5] 李菲菲.优质护理在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147-148.
[6] 王德秋.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出现抑郁情绪中的进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
[7] 梁红玉,秦盼盼,宋婷婷,等.早期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5):190-193.
[8] 王敏,冯赟.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0):38.
[9] 武庆玲.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21,40(12):107-109.
[10] 郭悦.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7):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