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
作者: 曹雪丽摘要:目的 介绍廊坊市中心血站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在廊坊市中心血站制备的59031U血液成分为研究对象,且所有血液均来自廊坊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统计和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在59031U血液成分中,报废302U,报废率为0.51%;导致报废的原因为血量不足、脂肪血、血袋破损、颜色异常。结论 在制备成分血液的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血量不足、脂肪血、血袋破裂、颜色异常等,血站采取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提高了成分血液制备的合格率。
关键词:输血治疗;成分制备;报废原因;预防方法
随着医疗标准和医疗体系的发展和维护,临床对成分血液这一重要的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血液质量和安全输血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因此,为了提高成分血液制品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血液资源,成分血液制品逐渐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然而,在采供血机构中,可能在采血和成血制备中等各个环节发生血液的报废。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对各环节的有效监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有效降低血液的报废率[1]。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在廊坊市中心血站制备的59031U血液成分为研究对象,统计和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探讨其对成分血液制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在廊坊市中心血站制备的59031U血液成分为研究对象,且所有血液均来自廊坊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统计和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采血前,按照符合献血标准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体格检查和初筛。所有无偿献血者年龄均在18~50岁,无献血不良史。
1.2 研究方法
献血者的血液采集和成分配制按《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成分配制按《全血和成分血液质量要求》进行筛选,对不合格的成分血直接予以报废处理,要求血袋完整且无污染,成分血无异常色泽、无凝块气泡等[2]。此外,对报废成分血进行目视初判,并分析其报废的原因。
(1)血量不足:一般认为与献血者献血状态不成熟、心理因素引起的献血反应、采集者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有关。因此,在献血之前,详细介绍献血的相关知识,避免疲劳,减少空腹献血,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一次抽血成功率”。
(2)脂肪血:一般认为与献血者健康状况不佳、献血当天或第一天饮食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献血前,指导献血者如实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并询问其饮食情况。对于在献血当天或献血前一天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献血者应该告知其择日献血,并解释原因。对于身体肥胖献血者,应主动拒绝并告诉他们拒绝原因。
(3)血袋破损:一般认为与热密封泄漏和离心式损坏有关。在选购采血袋时,应选择有资质和质量保证的厂家。在离心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手册要求,防止主观操作[3]。此外,必须严格检查血袋热封口是否严密。
(4)溶血:一般认为与献血者自身原因、采血不当、白细胞过滤过程不顺畅、操作不当、血液储存温度异常、运输不当、离心机离心不当等有关。因此,在献血前,要充分了解献血者的具体情况,提高采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避免血液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压力和冲击,合理控制血液储存温度,缩短血液运输时间。
(5)颜色异常:一般认为与献血者过于紧张,血管变细,血管难穿刺,血流不畅,采血时间过长等有关。此外,在献血过程中,有必要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正确选择和评估血管的状况。在穿刺成功且血液进入血袋后,应轻轻摇晃,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
1.3 观察指标
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判定。
(1)血量不足:若容积与标记量之差超过10%,则报废血液。
(2)脂肪血:血浆层浑浊肉眼可见,为不透明,分为轻、中、重度三种情况,中、重度以上可视为脂肪血。
(3)血袋破损渗血:观察或擦拭血袋表面是否有渗漏,在离心过程中是否有血液渗进离心杯,或血液渗出热封口。
(4)溶血:血袋垂直放置24h后,肉眼可见血浆呈淡红色或上清液仍呈红色。如果用肉眼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可以做血浆血红蛋白试验。如果每升血红蛋白含量超过0.72g,属于溶血。
(5)颜色异常:正常血浆呈淡黄色,无任何明显的色差,如玻璃绿色,则报废血液[4]。
2结果
2.1 血液成分制备报废情况
在59031U血液成分中,报废302U,报废率为(302/59031,0.51%)。
2.2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报废原因分析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总计报废302U,报废原因为血量不足、脂肪血、血袋破损、颜色异常(3/302,0.99%)。
3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临床对血液制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各采血机构的采血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为了不浪费血液资源,常规血液检测可以作为诊断当前血液报废的重要依据[5]。因此,应严格按照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通过及时提交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血液生化检测的采集和储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会对标本的储存时间和工作人员检测工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1 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输血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研究,通过配制成分血液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血液的利用率,成分血液的血容量小,适宜性高,有效地减少了输血的副作用和输血治疗的效果。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血液的需求不断增加,血站需要大力配制成分血液以满足临床输血的需要。然而,许多研究[6]表明,成分血液复杂的制备工艺和人为操作因素,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血液报废。因此,分析血液报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报废血液是非常有价值的。
调查显示,在廊坊市中心血站制备的59031U血液成分中,报废不合格血液302U。通过对血液成分制剂的调查分析,发现报废的主要原因有:血量不足、脂肪血、血袋破损、颜色异常等四项,其中脂肪血的比例最高,与相关结果[7]基本一致。采血不足多与献血者静脉狭窄、采血者穿刺能力不足、献血者献血经验不足、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等相关。脂肪血的发生主要与献血者自身因素有关,如献血前一天饮食不当,献血者献血前食用高脂、油腻、高蛋白的食物等,这都是引起献血者高血脂的重要原因。血袋破裂渗漏主要与离心不当、血袋质量、热封不充分有关[8]。血浆颜色异常的原因是相对复杂的,可以发生在许多与采血和处理有关的情况。常见的原因包括采血过程中采血不充分,血液与抗凝剂混合不充分,以及血栓的形成有关。针对上述报废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四点预防措施,加强采血质量控制,以减少不合格报废现象。
3.2 预防措施
采血前,医务人员要仔细检查献血者的静脉状况,选择粗细有弹性的静脉采血,并指导献血者在献血前正确饮水,防止血液流动缓慢,红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后期血浆脂血症。同时,确保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完全混合,尽量缩短采血时间,并在采血时起6 h内到血站备好血液。严格要求血液工作人员避免因运输过程导致抗凝、漏血,进而造成血液报废[9]。
血站工作人员需要加大献血宣传力度,提高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的认识。通过微信平台,在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指导,创建宣传板,分发宣传册,重点宣传献血教育。指导献血者在用药期间避免献血,保证充足的睡眠,献血前饮食清淡,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油腻等食物,并强调酒后献血是严格禁止的[10]。此外,在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体检,主动检查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避免肥胖症患者和高血脂患者进行献血,降低捐献血液中出现脂肪血的风险。
血站的血液成分制备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标准的离心操作。旋转血袋时,将血袋底部与离心杯对齐,使其平稳放置,然后轻拍离心杯,将血袋和离心机底部固定牢固;加强日常维护工作,并定期维修或更换离心机。由于血袋破损或渗漏的主要原因是血袋的质量问题,血站工作人员应努力加强与品管部门的沟通,采购合格、优质的血袋。
异常颜色主要表现为棕色、暗黄色和草绿色。血浆颜色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献血者正在服用或最近服用过药物。因此,献血者在体检时,除询问相关疾病的病史外,还应询问献血者当前、近期及过去的用药史。如果献血者正在服用药物,应遵循建议推迟献血,确保血液质量安全,以避免因血液颜色异常而导致血液成分报废。同时,确保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完全混合,加强血液冷链管理,尽量缩短血液常温保存时间,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减少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时间和颠簸行为,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溶血。
综上所述,在制备成分血液的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血量不足、脂肪血、血袋破裂、颜色异常等。因此,由于各种原因,廊坊市中心血站采取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提高了成分血液制备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罗怀雪,卢少芬,李结敏,等.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7,7(6):187-189.
[2]朴香花.成分血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29):108-109.
[3]张利雅.2016—2019年阜阳市中心血站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报废原因的回顾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7):105-106.
[4]严晓芸,范恩勇.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110-112.
[5]林惠燕.中山地区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4):291-294.
[6]王立娟.血液成分制备不合格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6):133-135.
[7]段艳芳,张静涵,李少华.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130-131.
[8]陈小嫄.研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9):1261-1262.
[9]张东辉.分析血站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的原因与预防方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9):2,19.
[10]罗怀雪,卢少芬,李结敏,黄志琼.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7,7(6):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