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 王东 杜品清 雷兵摘要:目的 探究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179例肺内孤立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86例周围小肺癌、93例良性结节,收治时间为2019年8月~2021年8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分析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作用,同时引入可能性比值从而量化良恶性病变在形态学上的重叠表现,比较和分析两组各项情况。结果 I型、II型、IV型边缘在良恶性结节间存在差异(P<0.05);I型边缘结节相对于良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IV型边缘结节相比,具有差异,I型边缘为良性病变的特征,而IV型结节为恶性病变的特征;对86例肺癌图像进行了MPR重组,和传统横断面图像边缘分型检出存在差异,IV型结节边缘的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横断面图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能够提高该征的检出率。
关键词:CT的分叶征表现;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价值
肺内孤立结节诊断和鉴别难度高,部分学者提出关于脐凹征的概念,认为是临床周围型小肺癌较为特异的特征,但是临床对于该项研究报道较为罕见[1]。随着CT后处理方式以及图像分辨率不断进展,为结节边缘形态改变提供新的手段[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肺内孤立结节患者,共179例,分为86例周围小肺癌患者、93例良性结节患者,研究起始时间在2019年8月、终止时间在2021年8月。年龄36~84岁,其中良性结节93例患者、恶性结节86例患者;在86例恶性结节患者中,腺癌患者32例、支气管肺泡癌患者17例、鳞癌患者10例、小细胞癌患者10例、大细胞癌患者10例、类癌患者7例。在93例良性结节患者中,结核球患者53例、错构瘤患者25例、炎性肿块11例、其他结节4例。
1.2 方法
CT扫描:应用美国GE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optima CT660)扫描肺癌,扫描参数在130 mA、120KV,常规扫描,采用标准高辩算法进行薄层扫描,显示方式为肺窗,窗位-700HU、视野330 mm×330 mm、窗宽1500HU。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的相关病例资料:螺旋CT扫描病例中,存在的良性结节和肺癌进行图像重组,MPR以结节分叶处作为中心,进行平面上旋转,从而获取图像,和横断面薄层扫描图像进行结合,对于MPR重组方式对病变脐样凹陷显示率进行分析。
分析方式:分析图像过程中,若患者结节边缘凹凸不平,同时呈梅花状突出可以称作为分叶征。分叶局部存在血管相连,同时形成脐样凹陷可以称作为血管切迹。可以将患者的结节边缘分为4种类型,例如I型呈现结节边缘光滑,无明显的分叶;II型患者结节边缘分叶存在,但是无血管相连;III型结节边缘分叶,存在血管相连,但是无血管切迹;IV型结节边缘分叶存在,存在血管相连以及血管切迹。引入可能行比值采用量化良恶性病变在形态学具有重叠表现,LR定义成为恶性病变某一特殊征象数目和存在同一征象良性病变之比。所有图像和重组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实施双盲法进行读片,以判定结节边缘是否存在特征和分叶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良恶性结节分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良恶性结节分型对比
I型、II型、IV型边缘在良恶性结节间存在差异(恶性结节I型所占比2.33%、II型所占比5.81%、III型所占比23.26%、IV型所占比68.60%、良性结节I型所占比51.61%、II型所占比23.66%、III型所占比15.05%、IV型所占比9.68%),经统计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同分型的结节的特异性对比
I型边缘结节相对于良性病变的特异性为80.65%、敏感性为40.86%,而IV型边缘结节相对于恶性病变的特异性为95.35%、敏感性为58.14%,IV边缘结节为恶性的LR为28.3,I型边缘结节为恶性的LR在0.20左右。研究结果显示,I型边缘为良性病变的特征,而IV型结节为恶性病变的特征。
2.3 肺癌MPR重组和横断面图像边缘分型
对86例肺癌图像进行了MPR重组,和传统横断面图像边缘分型检出存在差异,IV型结节边缘的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横断面图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肺内孤立结节发病率不断增加,而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能对患者预后显著改善,将治疗疗效提高,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疾病诊断准确率也不断提高[3]。研究显示,恶性病变主要是由于患者瘤体内部的瘢痕纤维收缩,通过瘤外肺支架结构从而对小血管进行牵拉,使其形成支气管血管切迹。
在良性结节中,虽然存在支气管血管束相连,但是局部尚未形成切迹,主要是由于结节炎性刺激作用导致的周围小血管增生,支气管血管束没有进入病灶内部,而是贴附在病变包膜外,不会对边缘轮廓造成影响。笔者的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学者研究相同,但是也有国外学者研究显示,棘突征LR在5.54左右,边缘光滑形态的LR在0.30左右,从而证明鉴别诊断的限度中边缘特点不是鉴别良恶性相关的指标,可能和恶性病例数目较少密切相关。受到图像分辨率和CT扫描技术的限制,对于改变细微瘤-肺界面显示不佳,由于患者肿瘤三维方向生长,同时也受到扫描角度的限制,肺内结节在垂直方向的表面分叶在横断面扫描可能会存在阴性表现,而在斜行方向上若存在明显的分叶情况、可能以浅分叶作为表现。
结节边缘形态学改变能对周围型肺癌的病理改变进行显示,能客观反映周围结构细微病理改变,分叶征对于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由于结节边缘分叶容易导致形态改变,形成的病理基础具有多种解释:(1)肿瘤边缘各个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同时生长速度不同;(2)患者肺的结缔组织进入结节血管以及支气管分支,能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容易导致肿瘤生长受限,引起凹陷情况;(3)由于患者肺小叶的限制作用;(4)肿瘤多核发病,从病理上对结节边缘的分叶进行分析,和血管相连形成的切迹是由于肿瘤在不等速生长过程中。患者肺内支架系统,尤其是患者支气管血管束阻挡作用导致的。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肺泡间隔以及小叶间隔等阻挡,也是导致肺癌边缘分叶和血管相连的一个原因。
在良性结节中虽然存在支气管血管束相连,但是局部尚未形成切迹,是由于结节炎性刺激作用导致患者周围小血管增生,支气管血管束没有进入病灶内部,贴附在病变包膜外导致的。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于病变边缘特征进行观察,对于患者病灶局部实施高分辨诊断,分叶征对于周围小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MPR重建结合横断面图像,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结果中,I型、II型、IV型边缘在良恶性结节间存在差异(P<0.05);I型边缘结节相对于良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IV型边缘结节相比,具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I型边缘为良性病变的特征,而IV型结节为恶性病变的特征;对于86例肺癌图像进行了MPR重组,和传统横断面图像边缘分型检出存在差异,IV型结节边缘的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横断面图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说明,CT的分叶征表现能够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中充分显示,能够利于疾病的诊断,判断结节的性质,再根据患者不同性质,比如良性或恶性病变,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从而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患者治愈率。
分叶征作为SPN十分常见的征象,将其定量为3个程度,即浅、中和深分叶,深分叶通常发生恶性肿瘤中。而浅分叶通常发生在良性肺结节中,主要以结节表面轻度的凹凸不平作为临床表现,病理上为融合的肉芽肿,或干酪病灶被纤维膜所包绕。钙化虽然能够作为良性结节的征象,但不是它的主要特征,肺部肿块内的钙化情况能够鉴别肿瘤的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但对于区分继发性肺癌和原发性肺癌并无明显价值。肿块内的钙化主要分为四种情况,即弥漫性钙化、爆米花样钙化、条形钙化、中心钙化。而在良性结节中,钙化一般呈同心圆状、中心条形、弥漫性钙化、爆米花状钙化,在整个横断面中所占比约为10%。结核瘤的征象主要为分层状钙化或中心性散在点状钙化;在显微镜下,发现恶性结节的钙化率约为74%,但在CT图像中,恶性结节钙化的发生率较低。对于癌性钙化而言,通常属于非中心性细小点状钙化,且钙化的范围在结节的10%以内。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能够明确诊断,以促进后续治疗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能够提高该征的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邱建升,辛小燕,杨雯,等.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及电子云密度图鉴别诊断肺磨玻璃结节良性与恶性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56(2):175-181.
[2]冯昭,刘刚,李小花,等.能谱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小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10):39-42.
[3]刘啸峰,黄述斌,胡磊.CT动态增强扫描中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1,38(6):71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