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管理对用药合理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鹏鹏摘要:目的 分析药品管理对提高用药合理性的价值。方法 将药房药品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非同周期法”分两组,对照组(2019年1~12月)未实施药品管理,观察组(2020年1~12月)实施药品管理,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药品管理能力评分、用药合理性。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评分、药品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合理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药房内药品进行管理既可提高用药合理性,也可规避不良事件,在改善工作人员对药品管理能力的同时,确保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值得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药品管理;用药合理性;不良事件;药品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及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居民安全意识得到提升,患病后不再仅仅关注整体疗效,反而对药物安全性重视程度更高,对此,临床需加强药品管理,确保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1]。
目前国内医疗市场经常发生因药品管理质量不佳引起的意外事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药品管理项目的发展,同时影响各医疗结构整体形象的提升,通过科学的药品管理可提高整体药品管理水平,在改善医疗结构整体形象的同时,促进医疗结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普遍沿用以往药品管理模式,导致管理问题及缺陷较多,实际展开效果欠佳,不仅影响医疗结构的整体发展,还会降低居民就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药品管理质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难题。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药品管理前后的用药合理性,为药房用药及发展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药剂科自2020年1月起推行药品管理,随机抽取2019年1~12月药剂科500份药品管理记录为对照组,2020年1~12月药剂科500份药品管理记录为观察组。参与本研究工作人员共3名,其中男/女=1/2,年龄27~45、平均(35.41±4.42)岁,工作年限3~20年、平均(11.42±2.42)年,主管护师1例、护师1例、护士1例,本科及以上2例、大专1例。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药品管理,由工作人员按照以往经验进行药物信息核对、派发。
观察组实施药品管理。具体如下:
(1)药品分类: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模式,根据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药品分级管理规范》《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等,将药品分为A、B、C不同等级,其中A级药品具有使用频率高的特点,一旦用药错误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在药品管理中需加强管理及监督;B级药品使用频率依旧较高,一旦用药错误可对机体造成损害;C级药品使用频率依旧较高,但使用错误后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不及B级药品。
(2)药品发放:A级药物需放置在专用药柜进行存贮,同时存贮处需有明确标志,药房在发放A级药品时需详细核对信息并签名;B级药品需严格按照医嘱上给药途径、标准、浓度给药,超出浓度剂量需与医师核对、签字;C级药品的使用需具有交接班处理。
(3)药品管理:在药房内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结合药剂科实际情况,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对药品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明确药品管理的重点内容及问题解决方法。首先,需对药剂科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及考核,旨在提高其理论知识、专业素质,继而端正其工作态度,此外需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必要时可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药物特性、品种等对药物名录进行持续更新,并将高危药物进行流程管理及监测,例如药品的选择、存贮、医嘱、调剂、给药、监测等全过程。再次,需加强药房药品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及落实,并将药品管理质量与药剂科工作人员绩效挂钩,提高其专业能力。最后,管理人员需详细记录药品使用情况,确保每位工作人员可随时查看药品使用情况、时间等信息,同时对药品标签进行规范化处理,而高浓度电解质、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等需制作个性化标签,达到警示的目的。
(4)工作人员管理。单位需注重对药剂师的培养,定期组织专业能力强、临床失误少的工作人员参与药品使用、管理知识专题讲座,以便其熟练掌握药房管理技巧、药品使用信息等,继而提高其专业能力。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2)参考《药品管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实施前后工作人员对药品存贮、标识、制度落实、业务胜任能力、药品分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证实药房工作人员药品管理能力越强。
(3)参考单位自制“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从药品分类、功效、适应症、不良反应等维度评价工作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分值0~25分,得分越高工作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越理想。
(4)分析两组用药合理性、不合理性(包括药物滥用、给药方式不当、重复给药、联合给药不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要求),对不符合要求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比较
观察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药品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7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用药合理性比较
观察组用药合理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药物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用药不仅可调节机体功能,亦可改善患者疾病状态,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但在临床治疗中若用药剂量较大、服用时间过长可损伤机体功能,加之目前国内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缺陷事件、不良事件频发,影响因素众多,可能与各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缺陷、药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药学知识欠缺有关,因此需加强药品管理工作,旨在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方法、时间、剂量等,确保用药合理性、安全性。
药剂科既往多按照常规制度对药品进行管理,导致用药过程中安全性不高,且极易出现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反应等不良事件。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的优化,药品管理因针对性、科学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提高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避免因药物滥用、给药方式不当、重复给药、联合给药不当等原因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以往我院药剂科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导致工作人员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对药品进行分离及管理,加之药品种类繁多,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各不相同,且工作人员因专业能力不足,对各个药物的功效、作用认知有限,在药品分类过程中极易出现差错;未就高危药品、普通药品进行分类存放。应用药品管理模式后,工作人员根据《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等相关标准对药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科学的分类、标识,既可提高单位药剂科工作人员对各类药品位置、使用方法掌握度,亦可提高其对高危药品重视程度,避免出现给药错误等情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药品种类、类型逐渐增多,不同药物剂型在适应症、临床疗效、用法及用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若药剂科工作人员在药物发放过程中核对不当、专业不足可导致疾病治疗中用药与诊断不同,继而出现不合理用药等情况;工作人员未熟练掌握药物功效、在工作中缺乏临时应变能力,导致药品与药效相似药物在临床上普遍应用。而药品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医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将药品管理效果与整体绩效挂钩,达到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的目的,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谨慎的态度,尽可能规避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药品管理对提高用药合理性有积极作用,亦可改善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药品管理能力,提高对药品相关知识的掌握度,确保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旭蔚,郑晓玲,陈曦,等.我院合理用药系统高危药品知识库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4):165-16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