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保健知识分析
作者: 李莉 刘静婷
摘要:目的 分析城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保健知识,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某社区内996例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列为空巢组;另外选1000例非空巢老人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受试者发生慢性病情况以及对保健知识的渴求度。结果 空巢组各类慢性病发生率高于非空巢组,P<0.05;两组对保健知识态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类慢性病预防以及调节心情、睡眠、养生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和城市内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出现慢性病的概率明显更高,这些老人已经认识到了解一定保健知识的必要性,且该群体针对慢性病防治知识内容渴求度高。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慢性病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各类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常见的慢性病包含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中风、慢性肺病等。这些患者有高龄、健忘、自我照顾能力低下、需要终身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等特征。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不需要住院,自己服药的情况比较多[1]。倘若病患在用药期间内,存在擅自增加药量等错误的行为,不仅得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中毒、副作用等不良情况出现。
空巢老人不但要经历个体在的生命周期转型,另外,也要经历家庭周期自核心/主干到空巢家庭转型。面对以上两大重要转型期,倘若老人无法适应,就会造成相当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其生活品质。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分析城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保健知识需求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某社区内996例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列为空巢组。
纳入标准:入住相对应社区时间在12个月以上者、具有独立阅读以及言辞表达能力者、知情同意者、意识清晰者。
排除对象:精神分裂症者、阿尔茨海默病者、调查期间外出者、精神异常者。其中男620例、女376例,年龄62~85岁、平均(72.15±1.36)岁。
另外,选取1000例非空巢老人为对照组,其中男610例、女390例,年龄63~86岁,平均(73.39±1.27)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调查方法
比较两组受试者慢性病发生情况、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态度以及常见慢病防治知识渴求度。详细包含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保健知识、2型糖尿病预防保健知识、慢性肺病预防保健知识、心血管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知识、骨质疏松预防保健知识、调节心情 、睡眠以及养生知识,每项满分为5分,分数和具体知识渴求度成正比。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
空巢组各类慢性病发生率高于非空巢族,P<0.05。见表1。
2.2 两组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态度比较
空巢组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态度强于非空巢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慢性病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对比
空巢组各类慢性病预防以及调节心情、睡眠、养生评分高于非空巢组,P<0.05。见表3。
3讨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目有所增加,具体表现出空巢化、高龄化以及老龄化的重要特征[2]。有文献表明[3],预计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将达到3.7亿,约占据总人口数的25.3%。在当前阶段,国内失能老年人数量逐渐攀升。由于存在这一情况,导致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且值得说明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也受到非常强烈的冲击。中国近几十年以来所落实的计划生育国策效果已然显现,家庭平均人口数目降低,传统家庭赡养支撑水平明显减少。在此同时,这些独生子女面对着购房、就业以及生活等种种压力,对于独居老年人手机的关注逐渐变少。就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年人,这也是老龄化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献指出[4],年龄为老年人出现慢性病的高危因素。随着一个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随之上升。年龄75岁的空巢老人群体之中,各类慢性病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表现出加大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年龄>75岁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比70~74岁年龄组要低。慢性病的发生率以70~74岁年龄组为核心,具体会表现为“两边低、中间高”的分布势态。结合现阶段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进行深入性分析:国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会达到75岁,而慢性病的患病率此类分布趋势,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效应。该文献研究表明,70~74岁空巢老年人比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慢性病。
研究调查证实[5],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以上的空巢老年人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比低文化程度老年人更小。通过多因素研究分析表明: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空巢老年人之所以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更低,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水平高的空巢老年人,能够自主的获得与理解更多和疾病有关的知识。这些老人针对自己本身健康关注度更高,且该群体针对常见慢性病有着比较好的辨识度。
空巢老年人慢性病发生率和工作状态存在相关性[6]。已退休的空巢老年人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比无工作者高,仍旧处于工作状态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的概率偏低。该文献还证实,处于工作状态的空巢老年人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比离退休者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处于离休状态的老年人已经从事各类工作数十年,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各类职业病;依旧处于工作状态的空巢老年人发生慢性病的概率偏低。从现实意义角度来讲,只有一个人身体健康才可以继续工作。所以说,无法判定是否工作和空巢老年人患病情况之间相关关系具体方向性。
另有调查显示[7],随着一个人收入增加,慢性病的发生概率明显上升。中等收入群体空巢老年人出现各类慢性病的概率较低。高收入群体慢性病发生率比低收入以及中等收入群体更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和高收入群体物质生活相对丰富,这些老人更容易发生一些“富贵病”有关,与此同时高收入群体与医疗费用压力方面比其他群体更低。这些人在就医行为上可能显得更为主动。
慢性病灶特点为病情久治且延不愈、病程长、病因复杂。如果空巢老人能够拥有一定的疾病保健知识,能够实现相关疾病预见性干预,提升自身生活品质,减少慢性病发生率[8]。本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巢老年人出现脑血管疾病、心脏病、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慢性肺病等疾病的概率明显比城市非空巢老年人更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相较于非空巢老人而言,空巢老人常年不和自己子女居住,身体情况偏差,平日缺少照料。已经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必要的照料以及督促其规范服药治疗,最终导致老年人慢性病发生或者病情反复发作。此外,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之中,城市空巢老年人已经认识到了保健知识针对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性,且该群体会各类慢性病预防保健知识以及养生睡眠、调节心情知识渴求度明显比非空巢老人更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在现如今背景下,关于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内容已逐步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卫生中心之中。在当前阶段,国内有诸多综合性医院和当地社区卫生中心开展了合作项目,有效创建了互动模式,成立起以“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中心参与加上病患配合”的优良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现阶段有限卫生资源运行,机制科学。空巢老年慢性病患者有着慢性病管理的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当地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重视,就此为慢性病患者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科学化支持,提升患者对于疾病认知度。继而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相较于城市内非空巢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出现慢性病的概率明显更高,且这些空巢老人已经认识到了解一定保健知识的必要性,该群体针对慢性病防治知识内容渴求度高。
参考文献
[1]秦静,朱书平,周亚霖,等.不同效应值积分体系计算评定的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生命质量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21,35(6):1061-1065.
[2]翁永龙,蒲建霞,蒲建芬.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与中医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1):206-207.
[3]魏佳佳,李芳,巩文欢,等.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年人慢性病现况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11-13,18.
[4]龚勋,张翔,王峥,等.湖北省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4):6428-6431.
[5]王晓蕾.城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对待中医保健知识态度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30-31.
[6]王芬芬.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