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 唐金萍
摘要: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就诊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分为A组、B组各30例,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中,A组采用异感法,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T0时、T5时比较,HR、MAP及SpO2指标,穿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不良反应比较均无差异,P>0.05。T1时、T2时、T3时、T4时,B组HR、MAP指标较A组均低,SpO2指标较A组高,P<0.05;B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A组均短,感觉阻滞持续、运动阻滞持续及镇痛持续时间较A组均长,OAA/S评分较A组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手术患者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能提高镇静、镇痛效果,确保麻醉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可借鉴性。
关键词: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
既往研究发现[1~2],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者较常见的麻醉方式,具有疗效确切、全身影响小及费用低廉等优势,临床应用较广泛。但部分患者麻醉后,仍有相应的意识,出现紧张、恐惧及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效果,且上肢手术有心脏毒性、阻滞不全等手术风险,常对手术顺利开展产生制约。因此,早期寻找经济、合理的麻醉用药,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代文涛[3]学者认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是目前较常见的麻醉用药,其中右美托咪定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镇痛、镇静及无呼吸抑制等优势。因此,联合用药更能保障麻醉质量、延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疗效确切。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6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就诊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分为A组、B组各30例,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56±8.35)岁;体质量50~70kg,平均体质量(59.43±6.28)kg。A组: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63±8.42)岁;体质量50~70kg,平均体质量(59.68±6.37)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入室后实时监测患者HR、MAP、SPO2值,搭建静脉通道,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随后进行颈部皮肤消毒。注射75mg罗哌卡因(生产厂家:AstraZeneca AB,批号H20140764)+右美托咪定(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90248)1ug/kg(稀释至20ml)。
A组:采用异感法,在术前介绍异感的症状、注意事项,并在锁骨中点上方进针,在患者主诉异感时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射,在注射时应改变注射位置。
B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扫描,频率应在5~15MHz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扫描,并将探头置于患者的锁骨中上方1cm。并借用超声扫描仪确认患者的锁骨下动脉,在超声监视下于探头外侧进针,随后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射。在此过程中为保证神经丛被浸润,应在超声图像上改变方向[4~5]。所有操作均由同一麻醉医生实施。
1.3 观察指标
(1)麻醉相关指标:①感觉阻滞评分标准、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自注药至臂丛神经各分支支配区域感觉、运动评分为2分所需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臂丛神经支配区域感觉、患者手或腕部运动能力由2分变为0分所需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6]。
(2)临床指标:记录入室时(T0)、阻滞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的HR指标、MAP指标及SpO2指标。
(3)不良反应:统计两组发生低血压(低于基础值80%)、心动过缓(HR<50次/分)、低氧血症(SpO2<90%)及恶心呕吐的例数。
(4)统计发生穿破血管和局麻药中毒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若两组患者间数据资料对比P<0.05,证实两者患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麻醉相关指标
B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A组均短,感觉阻滞持续、运动阻滞持续及镇痛持续时间较A组均长,OAA/S评分较A组低,P<0.05,具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临床指标
两组T0时、T5时比较HR、MAP及SpO2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T1时、T2时、T3时、T4时B组HR、MAP指标较A组均低,SpO2指标较A组高,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穿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穿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7],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者较常见的麻醉方式,但此部位血管较丰富,予以局麻药仍有吸收快、作用时间短等缺陷,增加局麻药物中毒风险。既往研究发现,局麻药总量过大影响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剂量过大易增加全身毒性、外周神经毒性风险。因此伍淑韫[8]学者认为,延长麻醉阻滞时间属于较安全的麻醉方式。
超声技术下具有无创伤下定位、定位准确、操作便利等相关优势,在超声引导下能够有效提升神经阻滞的准确性。通过进行超声探头频率探查,能够清晰显示麻醉效果,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通过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臂丛神经阻滞、血管等结构,在进行针尖位置调整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麻醉效果。
有研究报道[9~10],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能提高麻醉效果。前者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有效能强、作用时间长等优势,但起效缓慢、影响麻醉效果。后者是α2受体激动剂,镇静、镇痛效果显著,具有以下优势:①药物在外周神经发挥作用,介导抗疼痛效应,提高局部麻醉效果,且此药在脊髓突触前膜、后膜α2受体发挥作用,对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产生抑制、诱导细胞膜超级化。②右美托咪定在蓝斑α2受体发挥作用,能够调控伤害性神经递质,提高镇痛效果,具较高临床价值[11]。在超声引导下整体臂丛神经麻醉时间在4~10min左右,相比较传统的方法来说整体时间明显缩短,整个臂丛神经阻滞较为完全。
本研究示:两组T0时、T5时比较HR、MAP及SpO2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两组比较穿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也无差异,P>0.05;T1时、T2时、T3时、T4时B组HR、MAP指标较A组均低,SpO2指标较A组高,P<0.05。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手术患者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能提高镇静、镇痛效果,确保麻醉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可借鉴性[12]。
参考文献
[1] 王志宏.不同给药方式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人人健康,2022(02):99-101.
[2] 张楷弘,黄红梅,黄花柳,肖兆光,黄泽汉.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01):100-103.
[3] 闫飞,高媛媛,惠勇.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2):1882-1883.
[4] 张宝剑,徐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中的疗效及VAS评分影响分析[J].新疆医学,2021,51(12):1395-1397.
[5] 钱龙,朱家军,刘洪亚,王艳,李越.超声引导下颈浅丛或颈中间丛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12):1258-1262.
[6] 李菲.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2):87-89.
[7] 姚梦楠,张建敏,孙岚,许增华.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21,20(10):951-955.
[8] 朱炜,周瑜,杨许丽,张津玮.老年病人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0):1040-1044.
[9] 杨伟洵,罗少波,王奇彦.地塞米松作为罗哌卡因佐剂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19):9-11.
[10] 吴耀滨,杜国聪,朱海滨,禤星华,叶凤卿.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锁骨骨折切开复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9):4241-4244.
[11] 聂郁斐,陈志斌.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右侧前臂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8):138-140.
[12] 李兴禄,黄莲,曾繁培.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8):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