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球囊反搏在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作者: 沈启琳摘要:目的 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在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2h、4h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情况、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2h、4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心源性休克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动脉压和心率,且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心源性休克;应用效果
在临床中,心源性休克是心脏外科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治疗该疾病时,若仅仅利用血管活性药物,虽然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容易损害患者各个脏器,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血管内类似导管的装置,通过气囊和心脏同步充气、放气,进而缓解患者心脏后负荷压力,降低收缩期张力,促使冠状动脉血液得到供应。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增强患者心肌灌注量,改善患者心脏功能[1]。临床研究显示,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具有确切效果,可以降低临床死亡率。下文就对主动脉球囊反搏在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挑选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在常规组中,有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段在37~70岁之间;在研究组中,有21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段在38~70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其中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术前,常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术后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方法: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Seidingers法左或右股动脉穿刺,经股动脉导入反搏球囊,置管深度需要对患者胸骨经脐至股动脉穿刺点距离进行测量,且加2cm[2]。置管后,常规床边摄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认;置管成功后和主动脉球囊反搏仪进行连接。若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信号较好,可以利用R波图形相对较好的导联作为触发模式;若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信号较差,可以利用动脉压作为触发模式。操作人员在调整好充气时间、放气时间后,调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为1:1,促使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理想;然后再次结合血流动力学结果,慢慢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例进行调整,一直到正常[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2h、4h平均动脉压、心率情况、治疗有效率、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治疗2h、4h平均动脉压、心率情况比较
治疗2h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为(75.40±15.49)mmHg、平均心率为(105.40±10.48)次/min,治疗4h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为(84.60±14.93)mmHg、平均心率为(78.40±13.66)次/min。治疗2h、4h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2.2 治疗有效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2.3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情况分析
在研究组中,患者心脏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时间为(57.40±15.30)h。其中,有28例患者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后循环慢慢变稳定,血压上升,尿量变多,四肢末梢变暖,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慢慢停用,多巴胺用量显著减少,撤离主动脉球囊反搏后转入病房。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泵衰竭严重,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后得到好转;有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给予腹膜透析后得到好转。
3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时需要注重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早期心脏泵功能支持治疗。在治疗心源性休克时,以往是利用药物治疗、左室辅助装置等[4]。在药物治疗中,儿茶酚胺类药物、扩血管药物是常用药物,前者可以对心射血阻力与心肌耗氧量进行增加,后者可以降低血压,但是同时会减少心肌供血。在左室辅助装置治疗中,对抗凝要求较为严格,会对血液成分造成破坏,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患者不可控制的广泛渗血、感染,甚至导致死亡[5]。近几年,主动脉球囊反搏在临床治疗心源性休克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获得不错效果。
主动脉球囊反搏属于一种类似导管、血管内的装置,有一个球囊,球囊容量是30~50ml,定植在胸主动脉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泵衰竭等治疗具有较为积极意义[6]。在治疗过程中,把一定容积的球囊放置在降主动脉部位,球囊导管和体外压力泵进行连接,内部充满氮气。根据体表心电图,实现自动程序控制充盈和排空球囊。在特定期限内,提升冠状动脉灌注压力,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对左室射血阻力进行降低,对心肌氧耗进行减轻,进而提升射血分数。临床研究显示,主动脉球囊反搏对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影响,会增加心排血量和主动脉压,降低左房压,还能对大部分心脏手术后低心排血量患者提供循环支持。本文研究显示,治疗2h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为(75.40±15.49)mmHg、平均心率为(105.40±10.48)次/min,治疗4h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为(84.60±14.93)mmHg、平均心率为(78.40±13.66)次/min,治疗2h、4h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
在本文研究中,患者在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慢慢稳定,血管活性药物慢慢减量到停用,有效改善周围循环,四肢末梢也变暖;并且大部分患者都顺利度过泵衰竭期。从中可以看出,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利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且症状仍然没有改善时,可以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稳定,进而有效降低病死率。临床研究显示,主动脉球囊反搏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不停跳行心脏搭桥手术中,心脏耐受性相对较差,存在血压低、循环不稳定的患者;第二,心脏手术后心脏复跳较为困难,且体外循环脱机困难的患者;第三,术前心功能较差,且已经使用中等剂量多巴胺5-8μg/(kg·min)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心功能的患者;第四,心脏手术后循环不稳定,且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利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的患者。
在临床治疗中,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来讲,若治疗时机较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应在患者机体重要器官没有发生不可逆损害前,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进而保证辅助治疗效果,减少病死情况发生。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时机较晚,发生了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最终出现死亡。因此,针对心脏术后循环不稳定,有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指征的患者,建议及早使用。在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时,需要保证患者内环境稳定,且适时给予监测,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稳定,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及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进行调整。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反搏比例降低到1:4时,停止反搏30min,如果各项指标均良好,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维持时,需要及时把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进行撤除,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氧供,适当对呼吸机使用时间进行延长。此外,在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时,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包括栓塞、血栓形成、肢体缺血、动脉夹层或穿孔、血小板减少、感染、出血等。在本文研究中,患者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有可能和应用时间较短、正确使用相关。在具体治疗中,选用适当的球囊导管,经股动脉进行植入。在对球囊导管进行植入时,不允许出现粗暴的动作,使用中不要停搏交替,适时把肝素抗凝进行滴入,对植入侧下肢的脉搏搏动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文研究显示,在研究组中,患者心脏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时间为(57.40±15.30)h。其中,有28例患者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后循环慢慢变稳定,血压上升,尿量变多,四肢末梢变暖,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慢慢停用,多巴胺用量显著减少,撤离主动脉球囊反搏后转入病房。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泵衰竭严重,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后得到好转;有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给予腹膜透析后得到好转。
综上所述,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动脉压和心率,还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高阳,杨贵宝,袁俊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J].医药论坛杂志,2022,43(02):10-14.
[2] 国建,金雨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22,34(01):24-25.
[3] 刘杰,梁春玲,张宗耀,刘祖发,张然.四逆汤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12):2280-2284.
[4] 荆攀攀,谷小卫.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应用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3147-3149.
[5] 陈会娟,孟树萍,胡延磊,王书鹏,刘超,丁付燕,刘富荣,程兆云.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11):1037-1042+1047.
[6] 叶建熙,陈瑾,刘燕,伍源.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疗效[J].临床军医杂志,2021,49(10):1162-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