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李佳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后大量输血患者给予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注的应用价值,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 本次回顾性分析选取创伤后大量失血(失血量>1L)患者140例,入院时间均在2020年1月~2021年12月,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40例。观察组给予高比例(1:1)输注,对照组给予低比例输注(1:3),其余治疗条件均相同,对比分析两组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等指标情况。结果 与输血前相比,患者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指标降低,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升高,P<0.05;凝血酶时间(TT)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更优越;输血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6%;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指标为94.3%,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4.3%;观察组住院时长为16.89±1.30d,优于对照组的19.58±2.6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中,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作用更优越,有助于减少应激反应,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成分输血;红细胞;血浆;凝血功能障碍
针对创伤导致的大量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可以维持患者体温,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大量输血后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体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含量减少,还可能并发血栓-出血综合征,引发患者脏器功能衰竭等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1]。成分输血是指,将红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或者新鲜冰冻血浆按照一定比例为患者进行输注。其中,新鲜冰冻血浆中含有大部分凝血因子,有助于降低大量输血后不良反应,提升抢救效率,降低治疗风险。但就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适当配比研究较少,如何科学确定血液剂量和成分,最大限度提升输注效率,避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值得研究和思考[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因创伤导致的大量失血患者1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注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40名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作为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接受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损伤严重程度按照ISS评分评价≥10分;入院24h内输血总量≥10U;近期未服用抗凝血药物;经检查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模糊;临床资料不完整;配合度低。
将所有接受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年龄在22~60岁,平均年龄31.34±4.48岁;观察组年龄集在20~62岁,平均年龄32.58±4.57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记录入院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相关数据变化。基于损伤控制性复苏原则,为患者开通2条静脉通道。维持患者机体供氧情况,通过输液改善血液浓缩等不良反应,维持血容量,给予乳酸钠林格溶液注射。关注患者失血量情况,失血量≥1L后,给予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一定比例的输注治疗[3]。具体如下:
对照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为1:3;观察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为1:1。其中1单位新鲜冰冻血浆为100ml,200ml全血制成1u红细胞。
1.3 观察指标
关注患者输血前后外周静脉血中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指标差异。观察指标具体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
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率、生存率和住院时长。其中,不良反应包括体温降低、心功能衰竭、过敏反应、肺水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统计学分析软件选取SPSS23.0,并进行t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结果表明,与输血前相比,患者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指标降低,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升高(P<0.05);凝血酶时间(TT)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更优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率和住院时长指标对比
结果表明,输血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6%;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指标为94.3%,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4.3%;观察组住院时长为16.89±1.30d,优于对照组的19.58±2.6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大量失血后,患者血容量降低,红细胞水平下降,需要给予大量输血抢救治疗,维持生命。临床大量输血时间标准为24h,给予14岁以下儿童按照体重进行输血,大量输血指标为输血量超过40ml/kg;对于14岁以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大量输血指标为输血量达到患者总血容量1~1.5倍。此外,若1h内患者输血总量达到总血容量的1/2,或输血速度大于1.5ml/(kg.h),也认为是大量输血。大量输血能够为患者迅速补充流失的红细胞,提升血红蛋白水平,维持患者血容量,为人体脏器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为机体补充能量,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4~5]。但患者大量失血后,库存血输注的红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无法达到患者机体组织对氧含量和氧代谢的需求,并产生血液稀释问题,进而阻碍细胞组织微循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通过大量输血,能够有效加强血液的携氧能力,使大出血患者脏器缺氧而造成的功能性损伤得到一定的改善,属于一种比较重要的抢救措施。然而,这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有关研究表明,输血不良反应和创伤导致的患者死亡发生风险相当,所以科学控制出血才是决定患者预后转归最为主要的因素。针对大量输血患者,血液中FIB浓度的下降,会导致广泛性渗血情况的出现,特别是产科大出血、外科手术和创伤等情况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是凝血过程的最终环节,在血凝块的形成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血容量不足会促使患者体温的下降,使得多种酶活性下降,血小板功能降低、数量有所减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交联纤维蛋白发生溶解,导致患者机体的正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对于凝血功能障碍问题,当前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应用止血药、成分输血加以解决。悬浮或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注可以取代全血,能够纠正大量出血引起的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大量失血后,进行红细胞成分输血易引发患者休克。由于输注的红细胞多未经加温,温度远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易引发患者低体温,在此基础上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血液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进一步稀释,还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出血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对大量输血患者进行晶胶体和红细胞悬浊液的输注,起初表现为FIB降低。丢失200%血容量的患者,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同正常值相比较降低75%。因此,除需要进行红细胞的输注以外,还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血液制品,干预凝血功能机制,控制出血[6]。传统输血方法以患者出血量为标准,进行成分输血,往往先补充大量红细胞,随后再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血液制剂。而大量输注低温红细胞血液,患者体温迅速下降,抗凝血酶活性受到抑制,阻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作用,同时血管内皮组织功能变异,引发脏器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并且,在红细胞输注过程中,不同创伤程度的患者对输血成分需求不同,临床差异较大,若新鲜冰冻血浆补充不及时,极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加剧病情,导致抢救难度加大,提升患者病死风险[7]。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临床成分输血配比更加科学。面对凝血功能障碍,新鲜冰冻血浆呈现出更强大的补充凝血物质的作用。相较于普通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其对创伤后大量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治疗效果更显著。但临床对于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输注最佳配比,研究尚没有确切定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输血前相比,患者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指标降低,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升高,P<0.05;凝血酶时间(TT)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凝血功能指标更优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6%;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指标为94.3%,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4.3%,P<0.05。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后大量失血患者来说,将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成比例输血,对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作用更优越,有助于减少应激反应,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聪聪,曾仲意,黄培颖.新鲜冷冻血浆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PT或APTT延长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21,22(06):395-399.
[2] 王欢,胡洁丽.新鲜冷冻血浆与红细胞1:1输注对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17):1215-1218.
[3] 王艳琴,郑惠心,邹雪.新鲜冷冻血浆联合冷沉淀输注对消化道急性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32(21):63-65.
[4] 王晓艳.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1,27(34):158-160.
[5] 曾显莹.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9):116-117.
[6] 赵冬梅.产后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成分输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8):3149-3151.
[7] 张茜,王焕成,李博.加温输液输血对重症创伤伴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6):52-54.
[8] 候春霞,孟梦,郭利彩.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1:1比例输注对产后大量输血治疗产妇凝血功能及预后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07):9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