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

作者: 李成香

摘要:目的 分析对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具体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消化道息肉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156枚息肉。男性样本60例(95枚息肉),女性样本40例(61枚息肉),其中大肠息肉与胃息肉样本分别有40例(82枚息肉)、60例(74枚息肉)。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切除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息肉(无蒂/亚蒂);采用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无蒂/亚蒂)胃部息肉;采用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直径大于2cm的亚蒂胃息肉或大肠息肉(无蒂/亚蒂)。结果 1例样本(3枚大肠息肉)拒绝手术;EPMR、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实施对象分别有2枚胃窦部扁平息肉、8枚2cm以上大肠息肉(无蒂与亚蒂)、其余息肉;术后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为管状腺瘤47枚、炎性息肉42枚、绒毛状腺瘤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8枚、增生性息肉65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手术期间样本均无出血、穿孔现象,术后复查均无息肉复发情况。结论 在消化道无蒂或亚蒂息肉患者中,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优良,安全性较高,息肉复发情况较少。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直肠黏膜;病理检查;内镜黏膜切除术;穿孔

在大肠息肉中,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等属于新生物,该类息肉生长在肠上皮,癌变风险较高;炎性息肉一般是由于吸血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刺激导致的炎性反应增生,不会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发生在肠黏膜,是一种无蒂小结节,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发现象,病灶直径较小,且无明显症状。临床数据显示[1],胃肠道无蒂或亚蒂息肉在手术时,均存在难以圈套的现象。传统手术在切除时,引起凝固时间较长、凝固时电流值较大,因而易导致黏膜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膜壁穿孔、出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与科技的发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逐渐被应用在临床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疗中。此次研究该种切除术对胃息肉与大肠息肉患者的具体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消化道息肉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156枚息肉。其中男性样本60例(95枚息肉),女性样本40例(61枚息肉),样本年龄最大57岁,最小18岁,中位数为(37.52±10.52)岁;大肠息肉与胃息肉样本分别有40例(82枚息肉)、60例(74枚息肉),具体情况如下。

40例大肠息肉样本信息:(1)主要症状为8例便秘、8例腹泻、12例下腹部隐痛、4例便血、8无症状;(2)所有样本经肠镜检查后,确认82枚息肉所在位置:15枚降结肠、21枚直肠、1枚结肠脾曲、30枚乙状结肠、7枚横结肠、2枚盲肠、4枚升结肠、2枚结肠肝曲;(3)息肉直径小于1cm的有31枚,1~2cm的有46枚,大于2cm的有5枚;所有样本的病程在2个月以上,且不超过5年,中位数为(2.71±0.52)年。(4)单发息肉有15例,多发25例,一例最多发5枚息肉;(5)75枚息肉活检后,病理结果为管状腺瘤、炎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增生性息肉分别有38枚、20枚、5枚、6枚、6枚。

60例胃息肉样本信息:(1)主要症状为29例胃灼热、16例上部隐痛、13例上部饱胀、2例无症状;(2)所有样本经胃镜检查后,确认74枚息肉所在位置:35枚胃窦、24枚胃体、15枚贲门;(3)息肉直径小于1cm的有48枚,1cm以上有息肉有26枚,所有样本病程在2个月以上,且均不超过2年,中位数为(1.12±0.05)年;(4)单发息肉样本有46例,28例样本为2枚息肉;(5)活检检查后,病理结果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与增生性息肉样本分别有18枚、4枚、52枚;(6)上腹部轻压痛样本数量为20例,其余均无阳性体征。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在本院确诊为消化道无蒂息肉,且年龄在18~60岁之间;(2)患者已详细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积极参与;(3)患者意识、精神状态、自主表达能力良好,且提供的一般资料较为完整;(4)患者的息肉直径不超过3cm,且单例样本多发数量≤5枚息肉。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全身性感染或合并其他活检息肉恶变、出血现象;(2)患者正在参加其他研究项目或存在传染性疾病;(3)患者存在中途退出或智力异常;(4)患者对研究存在排斥心理或依从性差;(5)患者近期使用过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

1.2 方法

1.2.1 内镜黏膜切除术

将样本按照息肉直径大小进行分类处理:(1)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对其进行病理检查,对检查结果为良性病变样本进行切除;对于病变范围不明确的样本,采用高频电凝将切除范围进行标记。(2)直径不超过1cm的息肉,对其进行切除后,送进行病理检查。

1.2.2 切除过程

(1)准备手术相关器材与设备:圈套器、注射针、生理盐水、肾上腺素1mg、0.5%亚甲蓝、胃镜与肠镜等。

(2)直径<2cm的消化道息肉(无蒂/亚蒂),可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具体切除流程:通过内镜,在病灶黏膜组织下层注入生理盐水,直至黏膜下层出现分离、隆起现象;将病灶采用多股圈套器套住,随后将其收紧后,使用高频电凝对其进行切除。

(3)直径>2cm的(无蒂/亚蒂)胃部息肉,可采用圈套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亚甲蓝)进行切除,具体切除流程:采用0.9%生理盐水250ml+肾上腺素1mg+亚甲蓝2ml(20mg)混合后,在病灶基底部进行注入,直至黏膜下层出现分离、隆起现象即可,在病灶部位,放置圈套器并收紧,使用高频电凝对其进行切除。

(4)直径>2cm的亚蒂胃息肉或大肠息肉(无蒂/亚蒂),可采用分片黏膜切除术,具体切除流程:将病灶进行切除,对周围小病灶采取分次切除或分块切除。

2结果

本次研究,1例样本(3枚大肠息肉)拒绝手术;术后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为管状腺瘤47枚、绒毛状腺瘤7枚、炎性息肉42枚、增生性息肉65枚、管状绒毛状腺瘤8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手术期间样本均无出血、穿孔现象,术后复查均无息肉复发情况。

3讨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包括透明帽法(EMR-C)、黏膜下注射-切除法(EPMR)、分片切除法(EMRL)三种,该种手术切除方式在上消化道癌变前靶病灶、黏膜下肿瘤的性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数据证实,EMR在消化道息肉患者治疗中,对患者机体黏膜壁损伤较少,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且其整体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因此近年来在临床黏膜切除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3]。EMR是结合内镜黏膜注射术与息肉切除术逐渐发展而来,其主要治疗目的是将病灶切除(增生黏膜或病变黏膜),其切除深度可至机体黏膜下组织,对机体黏膜壁的损伤较小,避免了传统黏膜切除时因凝固时间过长等因素导致的穿孔、大出血等不良现象,进而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中,大肠息肉与胃息肉患者100例,共156枚息肉,经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切除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息肉(无蒂/亚蒂),透明帽负压吸引法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无蒂/亚蒂)胃部息肉,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直径大于2cm的亚蒂胃息肉或大肠息肉(无蒂/亚蒂)。在切除过程中,均无样本出现穿孔、出血等不良事件。上述三种手术分别切除了2枚胃窦部扁平息肉、8枚2cm以上大肠息肉(无蒂与亚蒂)、其余息肉。所有样本在术后1~2年内来院复查,均无息肉复发的现象。上述手术结果证实,EMR在消化道息肉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且术后几乎无息肉复发风险,这与王华、朱红敏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5]。在手术期间应注意以下三点:(1)消化道息肉在内镜下的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存在不一致性,应以病理诊断为准。本次试验中出现了病理诊断与活检结果不符的现象,因此在术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了解若术后病灶经病理诊断存在癌变现象,需要追加手术,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治疗效果。(2)在生理盐水注射时,应保证黏膜出现分层、隆起程度,以达到手术要求。注射可以采取多次、反复注射,在圈套器难以套扎的部位进行生理盐水足量注射,进而有助于降低穿孔风险,还能减少圈套难度,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在病灶圈套后,应保障充分提起,并将圈套器进行快速抖动,对圈套器进行数次开合后,实施凝固切除,避免对深层组织造成损伤。同时,需控制注射力度及速度,避免压力过大或速度过快,使黏膜下组织出现血肿等现象,进而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3)在判断消化道息肉性质时,应尽量避免息肉大小对判断的影响,应注重直径较小的息肉的活检与治疗,进而降低失误及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无蒂或亚蒂息肉患者中,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优良,安全性较高,息肉复发情况较少。

参考文献

[1] 肖小珠,侯一民,朱未波.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5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42(3):319-320.

[2] 谭丽,何咖鲒,李霞.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21,27(7):6.

[3] KUShuiping,ZHANGFeixiong,YINHua,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和热圈套切除术治疗无蒂结直肠息肉的比较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9,22(2):4.

[4] 骆泉,张周娟,蒋月芳,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3.

[5] 王华,朱红敏,汪朝惠,等.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4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