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何旻彦摘要:目的 分析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以心理护理为基础加强言语沟通的实际效果。方法 将医院精神科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与研究组(n=34)。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语言沟通,观察两组干预情况。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躯体化、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抑郁、恐怖、偏执及敌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角色、活力、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精神科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同时加强语言沟通,可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生活自理、提升护理满意度等多个目标,值得大力借鉴和引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语言沟通;精神科
相比于其他科室,精神科患者尤其特殊性。由于多数患者不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患者有着更多的精神需求。另外,无论何种精神疾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他们往往表现出自卑、焦虑等负性心理,缺乏治疗信心[1]。在疾病折磨及错误认知下,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临床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护理价值,通过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来帮助患者打开心结,重建认知。但常规护理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病情方面,未充分关注到患者的精神需求,并且考虑与精神科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难度,护理人员缺乏耐心,导致难以达成既定护理目标。心理护理作为必要手段,有必要引入到精神科患者护理中,在此基础上联合语言沟通,可充分了解到患者的内心诉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良认知,强化药物治疗效果,稳定患者精神状态[2]。本次研究就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展开探究,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精神科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n=34)。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6例、8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51.13±6.67)岁;研究组男、女分别为24例、10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1.09±6.73)岁。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年龄不低于18岁;(3)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2)病情严重致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3)因其他因素中途退出研究者。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取心理护理联合语言沟通,以下为具体内容。(1)心理护理。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从患者角度出发,予以患者更多生活上的帮助,争取赢得患者信任。之后可以鼓励患者讲述内心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可利用自身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患者展开相关疏导。对于否定自身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让其意识到这种想法的产生与心理疾病的关联性,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建立正确认知[3~4]。患者因长期用药效果不理想而丧失治疗信心,为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护理人员在鼓励之余,可以讲述各种药物的治疗效用,介绍病情控制良好的案例;让家属尽可能多地陪伴患者,促使患者更积极地接受治疗。部分患者在较大的精神压力下,睡眠质量也会下降,这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可在患者入睡前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让患者进入到放松状态,让患者拥有更高的睡眠质量[5~6]。(2)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要注意两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态度,表达出耐心。比如在开展健康宣教时,如果患者提出疑问,要耐心解答,将专业术语通俗化,直至患者了解宣教内容为止[7]。期间要避免出现不良情绪,防止患者错误归因而加重不良心态;其次是内容。由于精神科患者存在负性心理,为避免加重其心理压力,护理人员不仅要使用温和的语言,防止刺激到患者,尽可能使用有引导作用的正向话语,在患者表现良好时予以鼓励。另外,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联系,一方面向反映患者情况,让家属安心;另一方面则需要告知家属在与患者沟通时使用的语言内容,尽可能多地使用鼓励和支持的话语,从而达到纠正患者不良认知、不良行为的目的[8]。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2)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干预后患者建立健康程度。(3)生活质量,从躯体功能、情绪角色、活力、社会功能四个维度评价(SF—36量表),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4)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填写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并收回统计,85分及以上、70~84分、70分以下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2.2 两组心理健康程度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引发的大脑功能失调性疾病,患者会出现性格、情感、行为方面的改变,不仅会对患者自身生活造成困扰,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9]。在精神科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基础,相关护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了解患者错误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心理学手段干预以扭转患者认知,可大大强化药物疗效,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相较于常规患者,精神科患者有着更强烈的精神需求,而这正是常规护理所欠缺的。为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满足患者的心理诉求,就需要从护理人员着手,改变工作方式,化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以积极、耐心、友善的态度面对患者,从而让患者在护理中最大限度获益。心理护理是躯体护理的补充,其对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及情绪疏导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10]。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表达友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这样才能帮助患者打开心扉,更好地处理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掌握情绪调控方法,这对病情控制大有裨益。要达到上述目标,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语言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态度与内容,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对其自身状态产生正确认知,表达耐心且友好的态度来赢得患者信任,这都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构建,从而确保各项医疗措施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在实际工作前,可对科室护理人员展开相关培训,这不仅有助于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专科护理技能,还能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医院健康发展[11~12]。本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及生活治疗评分均有更大幅度改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
综上,在精神科护理中引入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可改善患者负性心理及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美芳,鞠蓉,刘敏. 精神病护理应用技巧性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J]. 心理月刊,2021,16(14):171-172.
[2] 呼琴琴,任文静,徐鸿超,高宝霞.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技巧干预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1):174-176.
[3] 陈晓霞.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障碍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08):166,168.
[4] 叶赛妮. 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0):175-176.
[5] 易青,陈陆. 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7):126-127.
[6] 刘颖华,李梁生,陈淑燕. 心理干预与语言沟通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50-152.
[7] 许雪荣.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患者超声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9,33(11):812-814.
[8] 龚世喜. 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20):121-123.
[9] 金凤姝.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1):189-190.
[10] 毛羽,孙宁.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9,38(02):122-124.
[11] 李彦,廖波,甘桂荣,的部分.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6):70-73.
[12] 徐英伟.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