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诊治及预防

作者: 陈川

热射病的诊治及预防0

热射病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分为经典热射病(又称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热射病的诊断

病史信息: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高强度运动。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核心温度超过40℃;多器官(≥2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功能障碍。由病史信息中任意一条加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考虑热射病的诊断。

热射病的易感因素

经典型热射病的易感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1)个体因素。①基础疾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②年龄:如老年人、婴幼儿;③防暑意识不足:如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④脱水: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低,易脱水。⑤超重或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25或<18.5。⑥户外劳作:如外出干农活等。⑦药物影响: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⑧特殊人群:如孕产妇、卧床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

(2)环境因素。①居住环境:高温(湿)、通风不足或条件差。②强烈的太阳辐射: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5~10 ℃等。

劳力型热射病的易感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

(1)个体因素。①潜在疾病:体能训练前存在急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发热、腹泻等。②体能与训练强度不匹配:难以完成训练任务。③睡眠不足:体能训练前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④脱水:训练中补水不足。⑤超重或肥胖。⑥缺乏热习服:未在相同的热环境下进行适应训练(热习服指对于热环境不适应的人在反复热刺激作用下,逐渐适应热环境下一定强度的运动,直到高等强度的运动)。

(2)环境因素。①热负荷过重:热指数(热指数指高温时,当相对湿度增加后,人体真正感受到的温度会超过实际温度,也就是体感温度。热指数大于33容易发生中暑,可能发生热射病;热指数大于40容易发生热射病;热指数大于51十分容易发生热射病)超过41等。②强烈的太阳辐射:太阳直接照射。

(3)组织因素。①与体能不相适应的体力作业或工作:安排的体能任务过重。②休息周期不足:作业或工作中途休息时间不足。③水分补充不足:作业或工作中饮水过少。④作业或工作时间选择不当:不应选择每天较热的时间段训练,如12:00~14:00。⑤出现轻症中暑症状未引起重视:仍继续训练。

热射病的治疗

总体原则

“十早一禁”原则是热射病治疗的首要原则,建议相关救治人员在救治全程始终贯彻。包括: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补凝抗凝、早抗炎、早肠内营养、早脱水、早免疫调理;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

现场急救

医务人员应快速识别,立刻采取现场处置措施,其中现场处置六步法包括:(1)立即脱离热环境;(2)快速测量体温;(3)积极有效降温;(4)快速液体复苏;(5)气道保护与氧疗;(6)控制抽搐。

转运后送

热射病患者后送前应反复评估体温、意识、心率、血压、氧饱和度、有无呼吸道梗阻、心律失常等情况是否适合转运。出现以下4种情况,须及时后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救治:(1)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2)训练中出现昏迷,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送医院诊治;(3)对于热损伤症状比较严重,经过现场处置无法及时缓解,或发生热痉挛肌肉抽搐伴疼痛、意识不清、体温持续居高不下者,须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送院检查救治;(4)当患者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经现场救治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转运过程中应做到:密切监测体温,如有条件应测量直肠温度,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持续有效降温,不能因转运后送而延误降温治疗;尽量在30 min内将直肠温度降至39.0℃以下,2 h内降至38.5℃以下。

院内治疗总体原则

热射病救治需遵循两大原则:(1)首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减少不必要的转运、搬动、有创检查或操作;(2)完成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多学科协诊,尽快送入重症监护室。

院内治疗步骤

若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热射病患者,规范的救治流程(现场快速识别、迅速降温、快速分流、院内协作救治)结合降温补液,可为批量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热射病的预防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重点是抓热射病防治措施落实,要做到思想重视,行动落实,措施到位。对于医务保障人员,应进行热射病的日常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热射病的应急处置能力,把防治热射病的重心放在平时,放在预防。针对相关易感人群缺乏对热射病及其危害的认识,应进行预防宣教,提高对经典型热射病的认知水平。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热射病防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也可以在发病的第一时间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复方麝香注射液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解痉、镇静醒神之效。现代药理学证实中,药具有抗内毒素血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缓解感染危象、缩短高热时间、抑制脑损伤、降低器官衰竭等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