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立 王宇翔
摘要:目的 调查不同类型颈部淋巴结多普勒超声特征,剖析其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确诊价值。办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某市结核病防治所诊治的139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病历材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病理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非结核性淋巴结组(79例)与结核性淋巴结组(60例),剖析两组患者超声特征,并对两组患者的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与血流分型进行比较。结果 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提示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纵径/横径(L/S)比值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患者,最大血流速度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缩短期最高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晚期流速(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血流分型包含淋巴门型、边际型、中心型与混合型,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各型占比别离为30.00%(18/60)、11.67%(7/60)、20.00%(12/60)和38.33%(23/60),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各型占比别离为11.39%(9/79)、20.25%(16/79)、10.13%(8/79)和58.23%(46/79),结核性淋巴结组淋巴门型患者占比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混合型患者占比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边际型、中心型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超声特征较为典型,通过多普勒超声能对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进行临床确诊。
关键词:超声造影;颈部淋巴结病变;临床价值
1资料与办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某市结核病防治所诊治的139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病历材料。根据手术或病理查看结果,将79例非结核性淋巴结患者归入非结核性淋巴结组,其中男27例,女52例;年龄20~77岁,平均(44.26±10.68)岁。将60例结核性淋巴结患者归入结核性淋巴结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20~75岁,平均(43.96±10.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年龄20~80岁;病历材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兼并严重的脑或躯体性疾病;兼并精神障碍;依从性差;哺乳期、妊娠期妇女。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取侧卧或仰卧位,将一垫枕垫于颈部,使颈部充分露出。选用10~13 MHz的线阵探头,在患者颌下、颈部及锁骨上窝选用直接扫描法行横、纵向扫查,探查肿大淋巴结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回声等情况,判断淋巴结是否彼此融合、构成窦道、包含液化征等。选取超声特征最为明显的淋巴结行纵切面及横切面扫查,测定该淋巴结的纵径(L)与横径(S),核算L/S比值。剖析患者五颜六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包含最大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缩短期最高峰值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和舒张晚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EDV),剖析血流分型。留意操作过程中防止对淋巴结血管施压,防止影响查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超声特征分析
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超声特征:皮质均匀增宽、髓质回声减弱或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晰。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超声特征:皮质向心增宽,髓质变薄、偏心直至消失。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提示,两组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搏动指数、阻力指数、PS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L/S比值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最大血流速度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血流分型
结核性淋巴结组淋巴门型患者占比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混合型患者占比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边缘型、中央型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 CEUS对颈部淋巴结治疗效果的评价
超声造影能很好地显示淋巴结的微循环供血,是超声引导下热消融(包括射频、微波、激光消融等)的常用评价方法[1]。CEUS有助于评估热消融前的适应证,准确判断术中完全消融率,评估术后复发。一般认为,颈部转移淋巴结热消融的适应证包括:(1)经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转移淋巴结;(2)转移淋巴结总数不得超过3个,转移面积不得超过2个;(3)放化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不愿意接受或身体状况不适合放化疗及再次手术;(4)患者有治疗要求,愿意承担相关风险。CEUS不仅可以在治疗前准确判断消融范围,还可以实时评估消融过程中的热损伤状态和病变范围,判断术后是否需要继续消融或补充消融。有研究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复发和难治性转移淋巴结进行了激光消融治疗。术后立即行CEUS检查,发现8.33%的淋巴结有残留强化区,及时进行辅助消融,表明CEUS对实时评估热消融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对未经治疗且不能耐受手术的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应用超声造影进行激光消融。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可提高完全消融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此外,评估CEUS灌注参数的变化有助于预测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治疗前后CEUS的PI变化率、灌注指数和灌注指数变化率有助于判断淋巴瘤患者的完全缓解率[2~4]。
3.2 颈部淋巴结靶向超声造影的应用
近年来,超声造影已发展到特异性超声分子成像。与微米超声造影剂相比,纳米靶向超声造影剂可以从血管外溢出,通过主动靶向和保留效应实现血管周围组织成像。它可以选择性地靶向肿瘤组织,局部释放药物或基因,抑制和杀死癌细胞,具有诊断和治疗功能。因此,它已成为超声分子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5]。目前,靶向纳米CEUS在颈淋巴结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转移淋巴结的成像和治疗上。有学者研究了负载Fe3O4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多功能纳米颗粒对VX2兔舌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作用。光敏材料在近红外激光照射后产生的热量导致纳米颗粒发生相变,增加了细胞对造影剂的吸收;同时,液体氟碳乳剂产生液气相变,并立即释放载药阿霉素,可有效破坏肿瘤细胞DNA,延长VX2兔的生存时间。用于治疗的乙二醇壳聚糖包覆金纳米粒子用于小鼠舌癌颈淋巴结的光声成像,肿瘤抗原被传递到淋巴结进行抗肿瘤免疫,从而实现转移淋巴结定位和肿瘤抗原递送的双重效果。纳米靶向超声造影剂可以极大地促进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监测,促进超声医学的发展。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合成过程烦琐,基因或药物的负载率仍有待提高[6]。今后应努力制备靶向性更强、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以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3.3 CEUS与其他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诊疗应用中的比较
CEUS具有实时、连续、多角度、多切面观察并且无辐射等优势,通过观察对比剂的灌注位置和方式,显著降低深层淋巴结假阴性率,提高诊断准确度,对颈部淋巴结诊断准确度为80%~90%。尽管超声是颈部淋巴结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特别是对于位置较深的淋巴结,超声分辨率显著下降;对于咽后、胸骨后淋巴结,超声难以进行探查。CT虽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能够避免空气、骨骼对影像的影响,较清晰反映微小结节,尤其是增强CT对于颈部淋巴结诊断准确度约为87%,但是CT检查具有辐射性,不宜在短期内进行多次复查。MRI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准确度为84%~89%,动态增强MRI可以从微观层面检测淋巴结血流灌注,能够先于形态学改变前反映组织病理生理状态变化;但由于MRI扫描时间较长,行颈部检查时易受呼吸、吞咽及血管搏动等的影响,影像质量和分辨率常会降低,影响诊断准确度。PET/CT对于诊断颈部淋巴结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准确度可>90%,但检查费用昂贵使其难以广泛应用。
与超声及CEUS相比,CT、MRI和PET/CT是相对客观的影像学技术,其诊断结果对操作者的依赖性更低,同时能提供更多的解剖学信息,易于显示肿瘤病变位置、侵犯范围和累及淋巴结的情况,有助于头颈部肿瘤的TNM分期。但是,在引导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评价颈部淋巴结治疗效果方面,CEUS具有经济快捷、易于操作、可重复性强等优势。
综上所述,颈部非结核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与血流分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姚怀齐,连楷浼,刘璇芝,林腾.超声评估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临床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20,33(4):239-241.
[2] 黄惠平,冯霖,林晋生,等.不同超声分类标准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0,22(12):916-920.
[3] 肖静,兰雨,阎琳,等.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T1bN0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短期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0,42(6):771-775.
[4] 申金付,李娟,王卓群,等.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20,41(12):1398-1401.
[5] 曲琪,严继萍,王金萍.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及BRAF~(V600E)基因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12):1936-1939.
[6] 钟依凡,周乐,孙辉.超声影像组学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12):2069-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