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内服加外用塌渍治疗腰椎或颈椎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 李菊
摘要:目的 对腰椎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中药汤剂内服加外用塌渍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或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入院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将患者随机分为52例单一组与52例联合组,单一组给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外用塌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上下肢麻木、放射痛缓解时间,腰、颈椎痛持续时间相较于单一组短(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两组JOA、VAS疼痛评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JOA评分高于单一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单一组的78.85%(P<0.05)。结论 针对腰椎或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外用塌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流变学指标,减轻疼痛,促进腰椎、颈椎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塌渍;中药汤剂
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为腰椎、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腰椎、颈椎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受到外力影响,致使纤维环完全破裂或部分破裂,给神经根造成压迫,刺激脊髓[1]。中医学中指出,腰椎、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属痹症范畴,以下肢发射性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2]。内伤久病、外邪侵袭是引发本病主要病机,因此,临床治疗应遵循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消瘀止痛原则。本研究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采取内服中药汤剂、内服中药汤剂与外用塌渍联合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或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入院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将患者随机分为52例单一组与52例联合组。单一组:男31例,女21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54岁,平均年龄(43.47±7.62)岁;最短病程12 d,最长病程4年,平均病程(2.45±1.32)年;腰椎间盘突出27例,颈椎间盘突出25例。联合组:男29例,女23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43.74±7.96)岁;最短病程15 d,最长病程5年,平均病程(2.61±1.08)年;腰椎间盘突出29例,颈椎间盘突出23例。分析比较两组疾病类型、中位病程及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经X线片、MRI及CT检查均确诊腰椎、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腰部、颈椎部外伤史、受寒史、慢性劳损史;脊柱侧弯,腰、颈椎活动受限,病变处有压痛感且向下肢放射;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完成知情书签署。
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伴有脊椎滑脱症、脊柱炎症病变引发腰椎、颈椎神经共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扭挫伤急性期;认知功能严重障碍。研究内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予以批准。
1.2 方法
单一组患者予以中药汤剂内服治疗,依据患者辨证分型予以对症治疗。
气血瘀滞型:伴有不同程度腰背腿痛、上肢疼痛,轻者无法俯卧,重者无法转侧,且无法按压疼痛处,发病时间较久患者,长期难愈,时重时轻,闪挫、劳损后病情加重,且伴有脉弦、舌暗。组方:红花30 g,川芎25 g,地龙25 g,牛膝25 g,当归20 g,菟丝子20 g,党参20 g,羌活20 g,赤芍20 g,独活20 g,全蝎15 g,蜈蚣3条。
肾精亏损型:腰背酸痛无力,劳损后病情加重,休息后有所减轻,伴有失眠多梦,胸闷气短,若畏寒肢冷,上下肢尤甚,舌淡苔少,面色苍白提示肾阳虚;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潮热盗汗提示肾阴不足。组方:寄生25 g,白芍25 g,熟地20 g,菟丝子20 g,杜仲20 g,当归15 g,地龙15 g,川芎15 g。肾阴虚者加山萸肉20 g,枸杞子25 g;肾阳虚者加鹿角胶20 g,肉桂15 g,附子10 g。
寒湿阻络型:颈肩上肢麻木,脖子沉重,腰背腿冷,寒湿阴雨天症状加重,休息后疼痛感有所减轻,但时而加重,脉沉迟,舌苔白腻。组方:淫羊藿30 g,党参30 g,秦艽25 g,威灵仙25 g,全蝎20 g,川断20 g,杜仲20 g,属地20 g,海风藤20 g,青风藤20 g,当归20 g,防风15 g,地龙15 g。水煎服,取汁400 ml,分别于早晚服用。
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中药塌渍治疗,取患者俯卧位,软枕垫于踝部、胸下,毛巾包裹制备好腰带,敷于腰椎间盘患者腰背部,颈椎间盘颈椎处,外敷30 min后将药包取下。塌渍期间对药袋进行翻转,保证药包上层药液逐渐渗透至皮肤,观察皮肤状况,确认是否出现破溃、水疱、红斑等,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气促、胸闷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终止治疗,向主治医师汇报,予以对症处理。塌渍治疗完成后用毛巾擦拭患者腰背部及颈椎部皮肤,帮助患者整理衣服,告知患者加强保暖,尤其是出汗后增加饮水量,每日塌渍治疗2次,持续治疗12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缓解时间及腰颈椎痛持续时间。
(2)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
(3)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0分表明患者无疼痛,10分表明患者出现剧烈疼痛,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
(4)腰椎、颈椎功能:应用JOA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0~29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腰椎、颈椎功能越差。
(5)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患者工作、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腰腿痛、颈椎疼痛全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体征均改善,腰腿痛、颈椎疼痛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未见临床症状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联合组上下肢麻木、放射痛缓解时间,腰、颈椎痛持续时间相较于单一组短,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2。
2.3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3。
2.4 两组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JOA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JOA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单一组的78.85%(P<0.05)。见表5。
3讨论
腰椎、颈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3]。中医学认为,腰椎、颈椎间盘突出症属“痹症”范畴,发病原因与跌倒损伤、风寒湿邪及肝肾亏损引发脉络受阻、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气滞血瘀。现代医学中指出,腰椎、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颈椎出现退行性病变,给神经根带来炎性刺激、局部压迫。
临床治疗应遵循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主。方中党参、熟地、淫羊藿、杜仲、菟丝子、川断有补肝壮肾益气之功效,保气血运行通畅。附子、肉桂有温补肾阳之功效;桂枝有增阳气之功效;红花、牛膝、当归、赤芍、川芎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祛瘀血可减轻疼痛。蜈蚣、全蝎、牛膝、地龙有痛经活络之功效。海风藤、青风藤、寄生、独活、防风有祛风除湿之功效。诸药合用可起行气活血、活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上下肢麻木、放射痛缓解时间,腰、颈椎痛持续时间相较于单一组短(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JOA评分高于单一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单一组的78.85%(P<0.05)。提示中药汤剂内服与外用塌渍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腰椎或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外用塌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流变学指标,减轻疼痛,促进其腰椎、颈椎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郝遒劲,王维宁.中药塌渍联合循经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20,28(4):482-484.
[2] 赵莉,赵欲晓,胡静,等.中药塌渍联合通督补肾活血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0):20-21.
[3] 姚洪延.中药塌渍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