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于淼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患者焦虑程度、遵医用药行为、日常自我管理能力、炎症介质水平、关节疼痛程度、关节肿胀程度、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遵医用药行为和日常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及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时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使临床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身心舒适度,促进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个性化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目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高发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该病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后复发率极高,长期病痛影响下会导致患者身心负担加重,出现过度焦虑情绪,严重的疼痛还会降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1]。为进一步提高本病控制效果,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0~85岁、平均(62.5±2.2)岁,病程1~5年、平均(3.4±0.5)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0~86岁、平均(63.0±2.3)岁,病程1~6年、平均(3.5±0.6)年。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1)基础护理: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做好患者日常卫生管理,同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2)用药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耐受性以及个人意愿制定合理的用药管理计划,同时了解患者用药后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用药方案。(3)生活指导: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出合理性的饮食方案,嘱咐患者饮食要确保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质食物以及低胆固醇标准,并要鼓励患者饮食中多添加膳食纤维及含维生素高的食物。同时,要定期补充微量元素、钙及维生素,饮食中要杜绝辛辣刺激及油炸食物,严格控制烟酒;并且鼓励患者每日要坚持有氧运动,告知家属做好患者的监督管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1)建立护理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多年资护士及护士长组成,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岗位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以及服务态度。(2)风险评估:护理前要通过调查了解掌握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损伤程度、以往用药情况、合并症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心理状态以及家属照顾情况,分析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最终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管理计划。(3)认知教育:对患者开展1对1的健康教育,耐心讲解疾病发生因素、治疗方案、日常用药注意事项、护理方法、合理饮食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患者对疾病以及手术的认知度。(4)心理教育:由于受到病情影响多数患者心理状态极差,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开展心理教育,及时掌握患者心中存在的负担及顾虑,耐心开导和鼓励患者,使患者能够拥有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治疗。(5)微信网络管理:首先,建立微信网络健康管理群,要求患者及家属入群,及时通过微信群推广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项问题;为患者制定电子用药打卡表,告知患者及家属每日在微信平台中记录用药情况,且医护人员能够通过患者的微信记录信息掌握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同时,推广自我护理方法、康复训练方法以及健康饮食管理方法等,并且在出院后持续进行网络管理,及时掌握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纠正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遵医用药行为、日常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满意度。

(2)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程度: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低于6分为无焦虑,20分以内为轻度焦虑,20~28分为中度焦虑,≧29分为重度焦虑。

(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关节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评定,最高分值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重。

(4)比较两组患者关节肿胀程度:运用软尺测量,径围缩小越大则表示肿胀越轻。

(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炎症介质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使用(±s)描述计量指标,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焦虑程度、遵医用药行为、日常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护理质量、焦虑程度、遵医用药行为、日常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遵医用药行为、日常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前的炎症介质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程度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指标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4。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风湿免疫科中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疾病类型,主要发生于手及足小关节,且以对称性以及侵袭性发展。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尤其是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下,导致本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2]。

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由于本病比较顽固,治疗后易反复发作,因此导致多数患者在长期病痛影响下会出现过度焦虑情绪,致使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降低,最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导致病情发展严重增加临床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仅需要临床合理的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力度,在医护人员的全面配合下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4]。

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期间开展了个性化护理干预,最终分析显示该护理方案取得的效果较好。首先是成立护理小组,并重视对小组成员的岗位培训,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岗位责任意识[5~6];同时开展风险评估,充分掌握患者和临床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为后续护理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案;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情绪安抚工作,可增强患者的认知度,减轻患者存在的过度恐慌焦虑情绪,避免负性情绪影响疾病治疗效果;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以及生活管理,提高患者的遵医用药行为和日常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开设的微信平台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临床管理力度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可使患者的疾病得到良好控制,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7]。

参考文献

[1] 易小苏.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0):121-123,130.

[2] 李洛宜.个性化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0):1417-1418.

[3] 周芳,张宝双,唐开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个性化护理与自理训练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1):123-125.

[4] 汪青.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1):177-179.

[5] 李莹辉.延续性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0):193-194.

[6] 田丽.系统健康教育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5):162-164.

[7] 王敏,王秀涛.综合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7):136-137,1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