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 李华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模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理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在SAS、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疼痛、心理情绪、躯体功能、睡眠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护理满意度;优质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病,病死率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方压力骤增,导致身体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增加了患病风险[1]。
若是救治不及时,患者就会失去生命。患者并发经常会引发胸骨后不耐受疼痛、心律失常、循环功能障碍的现象,会给其身体及心灵造成严重威胁,情况危急时甚至会导致死亡。现阶段,往往通过溶栓的方式治疗,并辅之以行之有效的护理办法,护理的措施是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2~3]。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平均(62.45±2.52)岁,平均体重(61.52±1.89) kg,平均身高(170.19±3.54)cm,平均发病时间(4.22±0.36)h;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平均(61.56±2.12)岁,平均体重(60.23±1.78) kg,平均身高(170.12±3.58)cm,平均发病时间(4.23±0.85)h。两组数据经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纳入标准:患者配合度好;患者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病;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合并传染疾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1)医护人员提前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急性心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2)保持病房卫生,按时通风,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3)实时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报告主治医师。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优质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心理关怀:在患者入院期间,医护人员应使用温和的语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努力掌握患者心理状况,取得患者信任。针对乐观开朗的患者,应积极鼓励;对于负面情绪较大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建议患者家属常伴左右,多与患者沟通,舒缓其焦虑情绪,予以患者充分关怀。结合患者情绪变动及时对其情绪进行总体评估,创建有效沟通的纽带。
(2)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使患者逐渐自愿接受治疗,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健康宣教中,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关注患者的理解程度,对于患者的疑惑应耐心解答,使其减少治疗负担,保持愉悦心情。在此沟通过程中,努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3)生活与饮食护理;在饮食上,请专业营养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具体饮食方案,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以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为主。给予没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少量蜂蜜水,并配合腹部按摩,使肠胃迅速蠕动。睡前喝少量牛奶助眠。必要时,配合开塞露帮助患者排便。叮嘱家属早晚为患者洗头或擦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情况。为卧床患者设置围栏,防止意外出现。按时为患者进行拍背和翻身,并提供大小便护理,防止患者出现便秘情况,导致心肌梗死。
(4)康复指导: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叮嘱其家属加强监督,告知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在病房中,康复治疗师应为患者进行被动运功,使患者养成训练的习惯;待病情稳定后,可适量加大运动量,并配合一些散步、太极拳等。所有的康复训练都要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具体制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运动量不可太大,避免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我院自制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包括生理疼痛、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睡眠质量和社会功能5项内容,每部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低。
(2)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标准分为50分,SDS标准分为53分,分数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呈反比。
(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利用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将满意度标准分为非常满意(82分以上);满意(60~80分之间);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疼痛、心理情绪、躯体功能、睡眠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总费用每年均呈递增趋势,对患者家庭及整个国家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患者一旦发现病情应及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发展。在临床治疗上,最先应控制的就是心肌缺血与缺氧的症状。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应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康复。
AMI病情十分危急,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患者及家属也重点关注其护理方式是否有显著效果[4~5]。以往的护理模式比较简单,只能为患者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方式,并没有全方位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其效果不显著。优质护理模式是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而制定的,现阶段我国临床护理都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提倡以患者感受为护理的第一目标,用全新的优质护理模式代替传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开展护理工作的重点,优质护理模式开展了责任制护理措施,根据院内人力资源情况,合理分配患者,日常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以此巩固护理团队的梯形建设,让护理人员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专业的能力服务于患者。该模式也是近几年众多医院都在效仿的模式,此模式被认为是最具人文关怀理念的模式,已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效果[6~7]。优质护理所采取的措施贯穿于整个护理阶段,始终将患者作为治疗的主体,并且将护理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基本的护理延伸到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护理等方面,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者在治疗中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依从性,促进快速康复。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在SAS、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疼痛、心理情绪、躯体功能、睡眠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优质护理模式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于红静,黎婉婷,郭玮,等.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2):1899-1905.
[2] 汤金兰.优质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1,40(3):167-169,173-173.
[3] 庄燕粉.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21(28):205-205.
[4] 辛月华.全方位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 (31):244-245.
[5] 杨保华,刘亚玲,李小敏,等.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3):138-140.
[6] 李玲.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2(10):96-97.
[7] 张萍,陈芳芳.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6(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