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护理的研究现状及可视化分析

作者: 鲍蓉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护理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研究给予借鉴和参考。方法 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分析软件对关键词等相关信息的数据进行提取和排序,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同时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图,利用Gcluto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获得相关文献4123篇,经筛选最终纳入1217篇。2006—2020年总体呈现大幅增长趋势,2020年达到发表高峰。共来源于277种期刊,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来自899家机构参与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护理的研究,发文机构主要以中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为主。目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中医护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穴位按摩、拔罐、中药外敷、熏蒸、推拿等中医特色技术结合优质护理、集束化护理、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辩证施护等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共形成了3个研究主题,分别是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湿热敷、中药外敷等以中药为主导的特色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治疗效果;以针灸、推拿等为主导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辅以五行音乐、情志护理等中医护理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从中医辩证角度,针对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优质中医辩证护理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护理形成了以中医特色理疗技术为核心,对患者实施辩证施护的研究热点。政策的支持能够促进中医护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但研究期刊有待提高。不同地区作者及作者机构间的合作不足,需进一步增强;另外,还需增加腰椎间盘中医护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中医护理;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出现慢性退行性改变以及纤维环受到损伤,同时髓核组织发生突出并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使得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及活动功能受限等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对其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伴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加之久坐、肥胖、运动或活动姿势错误等因素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中医护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解除患者的局部痉挛、改善疼痛情况。本研究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在促进其功能康复方面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腰椎间盘突出OR腰椎间盘突出症OR腰椎髓核突出症OR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OR腰椎关节痛OR腰痹OR腰椎脱位OR腰腿痛”AND“中医护理”进行搜索。研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医护理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23日。

1.2 方法

1.2.1 中医情志护理

在护理中,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以及精神变化,结合患者性格特征进行个体化护理。一方面,消除患者忧虑、紧张情绪,使其树立康复信心;另一方面,针对性分析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客观认识该病的危害,避免盲目乐观,以提高其对该病的重视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1.2.2 中医辨证施膳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提供个体化膳食指导;例如气滞血瘀型患者,鼓励其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桃仁及瘦肉、木耳等;对于寒湿痹阻型患者,则指导多食用具有温经祛湿作用的羊肉、砂仁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物;针对湿热痹阻型患者,则鼓励其食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赤小豆、冬瓜、丝瓜瘦肉汤以及薏仁粥等;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则根据患者情况鼓励其增加具有滋补肝肾功效的枸杞子、百合、黑芝麻、莲子、核桃等食物摄入[1~2]。

1.2.3 功能锻炼指导

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作用为理气活血、强筋壮骨以及疏通经络,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操之过急。对其年龄、腰部活动度、意识状态做全面评估,从而合理选择功能锻炼方法。

1.2.4 生活起居指导

鼓励患者日常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久行以及久站,防止身体姿势不当而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出现病情复发。指导患者日常加强腰部保暖护理,防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久待,防止在低温空调环境下入睡。日常饮食避免贪凉,注意起居有度,养成优良的日常作息习惯,注意康复锻炼并避免感冒。指导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选择适当体位,以卧床休息为主,在翻身过程中保持躯体动作一致,防止腰椎侧弯以及扭转。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后,可以指导其佩戴腰托,配合适当活动。同时要控制腰托应用时间,患者症状消失后应立即解除,避免肌肉发生退化萎缩[3~4]。

1.2.5 中药熏洗护理

中药组方:醋香附、艾叶冬各30 g,川芎、炮姜、白芷、鸡血藤、肉桂、姜黄各15 g,上述中药加水煎煮,取1000 ml药液,待温度达到50℃~60℃后给予患者腰部熏洗,促使药物透皮吸收,熏洗时间为20 min/次,1次/d。

1.2.6 中药敷贴护理

取大黄粉与侧柏叶粉各60 g,黄檗粉、薄荷粉、泽兰粉各30 g,再用透骨草30 g煎取药汁适量,与上述中药研磨为膏剂,制成中药敷贴,将其敷于患者腰背部或病灶局部,6~8 h/次,1次/d。

1.2.7 中医艾灸护理

患者采取俯卧体位,取腰部的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患侧阳陵泉等腧穴进行艾灸。采用回旋灸法,艾灸时艾条与患者皮肤保持2~3 cm,以自觉温、热、痒感和局部红晕为宜,1次/d。

1.2.8 耳穴压豆护理

取穴包括神门、腰骶椎、皮质下以及交感等,实施耳穴压豆,以局部穴位有酸麻胀感的力度为宜,各穴位的按压时间均为1~2 min,需要双耳交替实施耳穴压豆。

1.2.9 矿泉浸浴护理

矿泉水浸浴时温度不宜过高,每次15~20 min,以额头微有米粒样汗珠,而不感到心跳、气短、疲惫不堪。浴后自觉身体轻松,精神饱满,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浸浴时头胸外露,仰卧位,使身体放松。浸浴前避免饮酒及剧烈运动,避免空腹,饱餐及精神紧张。

1.2.10 手法复位护理

复位前备齐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以便医生阅片,通过交谈消除患者紧张心理,鼓励其保持放松状态,等候医生实施手法。复位后嘱患者尽量限制腰部活动,注意腰部的保暖,必要时可协助患者佩戴腰围以保持腰椎稳定性[5]。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获取文献4123篇,其中万方数据库3571篇,中国知网317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35篇,经去重和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217篇。

2.2 发表时间分布

发文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992年和1996年均只发表1篇文章,2006年之前仅有64篇文章,2013—2014年发文量持平均为83篇,2006—2020年总体呈现大幅增长趋势,2020年达到142篇,发展势头迅猛。

2.3 期刊分布

1217篇研究论文共来源于277种期刊,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3讨论

中医护理注重对细节的管理,提高了管理内容的精细性,减少了管理上的不足之处,避免医疗差错事件的发生。在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中应用中医护理措施,综合考虑每个患者的病情,从生活方式、康复护理各个环节对患者进行耐心周到细致的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还可使患者系统掌握本病的相关康复知识,有利于降低复发率与再住院率,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都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3.1 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迅速

护理文献是护理科研活动和临床护理实践的呈现。护理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护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随着社会进步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也越来越被关注。2016年《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关于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护理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近些年增幅较大,特别是2006年以后发展迅速,发文量急剧攀升,2020年达到发表高峰,说明政策的支持对中医护理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中医护理措施

中医辨证施护是在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对中医证型、病因病机的差异,针对性地从患者情志护理、日常起居、饮食调护、功能锻炼等全方位综合考虑,设计合适对应中医证型患者的护理方案。

气虚血瘀型患者存在气滞和血瘀的病理状态,其病理病机多因气不行,而血不畅,此类患者通常易躁易怒易冲动行事,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施护,气虚为主,容易入风邪,起居环境应注意保暖和挡风;情志应以理情为主,引导理性思维,减少冲动行为,平和情绪;饮食方面需注重“治本”,补气为主,活血为辅,建议进食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甘温、性平味甘,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平补之物,忌食耗气、破气、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绝对卧床休息,但切勿久卧不动,可微动四肢,可指导进行肢体相关的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过度用力。

脾肾阳虚型患者往往因体质虚弱,或久病耗损脾肾阳气过多,或受寒邪入体较重,或长期腹泻不止,损及脾肾阳气,或其他脏腑之气长久受损后,累及脾肾之阳;此类患者多有饮食作息习惯不好、压力过大、情绪抑郁等特点,情志调护需温情关怀,鼓励和引导患者主动倾诉,多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压力,可提供轻松的电视节目、舒缓音乐等帮助患者缓和情绪;起居环境应增加阳气为宜,尽量温暖舒适;饮食方面,留意患者二便情况,此类患者容易便秘或溏泻,饮食中应多食温补脾肾、营养丰富之物,忌食生冷寒凉之物;功能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需按体质量力而行,避免高温下劳作和出汗过多。

4结语

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涵盖了多方面原因。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手术后“机械性压迫”已有效解除,针对其残留症状的主要治疗应采取对症、对因治疗,中药内服、中医护理等中医治疗与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手段在临床上均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经长期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未得到缓解,仍需进行再次质量的患者,将背负巨大的身心负担,加上再次治疗的风险明显增大,疗效还不确切,更需要探寻一种简单、有效且经济安全的护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吴阳.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07-2008.

[2] 于蓝.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98-2099.

[3] 谢志勇,白金山,见国繁,张伶.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3):196-198.

[4] 曹玉举,张沛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J].家庭中医药,2021,28(12):32-33.

[5] 王艳秋.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22):3867-386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