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原因及危害
作者: 田晓华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高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新指南推荐收缩压在130 mmHg、舒张压在80 mmHg以上,会伴随心脏、脑部、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损害。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会引起各种心脑血管病,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经研究调查显示,血压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以收缩压最为明显。在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时,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主要的依据。由于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管理也要应用到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原尚不十分明确,更多的是危险诱发因素,比如遗传、年龄、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等。调查发现,有接近8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同诱因聚集在一起,更会大大增加发病率。
具体来说,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
高钠饮食
调查显示,高钠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引起充分重视。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都超过了12 g,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 g。研究发现,膳食中钠盐每增加2 g,收缩压和舒张压会分别增高2 mmHg和1.2 mmHg。
超重和肥胖
一般来说,身体内脂肪含量越高,血压也就越高。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BIM每增加3 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会增加50%以上。身体脂肪的分布也与高血压发病息息相关,腹部脂肪越多,表明血压水平也就越高。在城镇的中年人群中,超重比例已经超过25%,当前高中生、初中生的肥胖比例也在进一步增加,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
饮酒过量
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如果每天饮酒量超过了规定的标准(360 g啤酒,或100 g葡萄酒,或30 g白酒),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升高。
精神紧张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压力更大,而长期在精神紧绷的状态下学习、工作和生活,会明显增加患高血压的可能性。
体力活动不足
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不好,有久坐的习惯,尤其是中青年人群,缺乏必要的体力活动,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诱发因素外,家族史、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等也会增加患上高血压的概率。
中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以及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如果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应考虑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主要的病因包括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绝经期综合征以及相关内分泌疾病;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血管病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高血压的症状
很多高血压患者反映,几乎在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出现其他疾病。其实,大多数患者在患上高血压后,会有胸闷、四肢麻木、头部胀痛等症状,但容易与其他疾病的诊断相混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典型症状
头痛、全身乏力、焦躁不安、心律失常、心悸耳鸣等都是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如果血压已经超过了180/120 mmHg,则可能出现脑卒中、意识完全丧失、心肌梗死、肾功能严重受损、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不同亚型的高血压,其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如下:
妊娠期高血压
以蛋白尿、水肿、抽搐、昏迷等为主要症状,甚至引起孕妇死亡。
婴幼儿高血压
主要症状为夜间大声哭叫,生长发育明显慢于正常婴幼儿,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更年期高血压
主要症状为四肢浮肿、腰膝酸软。
其他
比如肾性高血压会引起腰背部、腹部酸痛;颈性高血压会引起上肢麻木。
伴随症状
如果高血压合并了其他疾病,那么临床表现就会更加复杂。其主要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左室肥厚、糖尿病、肾脏病变、消化性溃疡。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痴呆、眼部血管异常等症状。
高血压的治疗
治疗高血压的关键在于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心脑血管、肾脏的并发症,将致死率降至最低。对于普通的高血压患者,应当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接受医生的诊断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服用降压药物。如果是妊娠高血压患者,则要以保证母婴安全为主要原则,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轻度高血压患者在治疗阶段不以药物为主,而是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检查尿常规。
急性期治疗
高血压的急性期和其他疾病有一定差异,专门指的是在部分诱因下导致的高血压危象,此时应在第一时间控制血压,让其“缓慢”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非常多,家属也要了解基本的治疗方法和原则,配合患者治疗。究竟要以多快的速度降低血压,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现有的治疗指南多建议,除了急性脑卒中、肺水肿等疾病外,第一个小时动脉压平均下降25%,随后2~6 h内,血压下降至160/110 mmHg,24~48 h内恢复正常即可。高血压危象治疗阶段,为了提升疗效,可静脉滴注稳定剂量药物,比如尼卡地平、硝酸甘油等。
一般治疗
对于绝大多数症状并不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专业医师的评估后,需要在4~12周内将血压降低至正常范围内。不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更应该配合服用药物。
药物治疗
由于每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病情、严重程度、症状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治疗方面不存在绝对最好、最快、最有效的,而应当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最符合个人情况的药物。高血压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治疗的初始阶段,应该以小剂量为主,逐渐增加药量。②以长效降压药物为主,力求控制24 h血压。③如果单一类型的药物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服用。④由于降压药物需要终身服用,在选择药物时要将成本效益比考虑在内,以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是常见的五类降压药物,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从而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起到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1)钙拮抗剂(CCB)。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适合高血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心绞痛等患者。钙拮抗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四类药物联合应用。面部潮红、牙龈增生等是服用该药物后的正常不良反应,心力衰竭者慎用。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该类药物降压作用十分明确,适用于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如果配合利尿剂,且患者保持低盐的饮食习惯,降压效果将会更加突出。干咳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用药初期。如果咳嗽症状比较轻,坚持服药一段时间后即可缓解。对于无法耐受的患者,建议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低血压、皮疹、味觉障碍等也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该药物会引起血钾升高,因此患者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和监测。妊娠女性、高钾血症人群慎用。
(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于有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病史的人群,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糖尿病、肾病等相关症状。ARB尤其适用于心力衰竭、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患者,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心房颤动以及相关症状。除了偶尔腹泻之外,ARB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但长期服用需要定期监测血钾以及肌酐水平。
(4)利尿剂。利尿剂多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治疗,适用于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患者。不良反应多和用药量有关,当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时,减少剂量即可缓解。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长期使用需要监测血钾变化。
(5)β受体阻滞剂。适用高血压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精神激动、胃肠道不适、全身疲乏等。职业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患者慎用;哮喘患者禁用。
总而言之,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出现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好预防,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慢跑、骑车、游泳等;找到合适的放松情绪的方式,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