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分析

作者: 朱守菊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核磁共振诊断与CT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误诊率、漏诊率及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诊断误诊率及漏诊率比CT诊断更高,P<0.05;核磁共振诊断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符合率均高于CT诊断,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具备较低的误诊率。

【关键词】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误诊率;漏诊率

The effectiveness of CT and MRI in diagnosing femoral head necrosis

ZHU Shouju

Fe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273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and MRI diagnosis for femoral head necrosis.Methods:60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head necr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9 to April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nd MRI diagnosis and CT diagnosis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and the misdiagnosis rate,missed diagnosis rate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Results:The misdiagnosis rate and 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MRI diagnos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T diagnosis,P<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diagnosi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diagnosis,P<0.05. Conclusion:MRI diagnosis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and has a low misdiagnosis rate.

【Key Words】CT diagnosi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is; Misdiagnosis rate; Missed diagnosis rate

骨科髋关节常见疾病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为股骨头坏死。现阶段,临床对于此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说明,主要诱发原因为骨内血液流通受阻。临床研究报道显示,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延误以及处理方法不正确会对患者产生严重机体损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臀部、腹股沟以及腹部产生持续性疼痛,下肢酸麻、无力,伴随病情发展,会产生关节变形狭窄以及半脱位,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使患者出现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应为患者实施尽早有效的诊断,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本次对我院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磁共振诊断及CT诊断,探究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年7月—2020年4月时间段中选择6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纳入存在疑似股骨头坏死表现,无精神障碍者;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者。患者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45.84±0.06)岁,男患者40例,女患者20例。

1.2方法

CT检查:为入组患者实施CT诊断,患者保持仰卧位,应用CT扫描仪器开展检查,为患者采取128排螺旋CT扫描仪(飞利浦),设置电压为120kV,电流调节到300mA,层厚设置为5mm,层间距设置为5mm,扫描段下缘、上缘主要包括髋臼、粗隆,采用骨窗、软组织窗为患者进行扫描观察。

飞利浦3.0T超导磁共振检查,患者采用仰卧位,应用核磁共振仪器为患者实施扫描,有效获取患者的冠状位、横轴位的T2WI、TlWI图像,参数设置详情如下:T2:85ms、TE:85ms,TR:3000ms;FOV:380mm,Tl:23ms、TE:23ms、TR:623ms,均为患者实施2次采集,设置层间距0.5mm,层厚设置为4mm。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误诊率、漏诊率及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误诊率=假阳/(假阳+真阴)×100%,漏诊率=假阴/(真阳+假阴)×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的股骨头坏死检查结果比较

在6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确诊阳性50例,见表1。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分析0

2.2两种诊断方法的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

核磁共振诊断的误诊率及漏诊率明显低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分析1

2.3两种诊断方法的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符合率比较

核磁共振诊断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符合率明显高于CT诊断,对比差异较大(P<0.05),见表3。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分析2

3讨论

股骨头坏死为股骨部位的生理性病变逐步演变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在不同负重、不同应力作用下,其骨小梁结构发生损伤,伴随病理演变过程逐步加深,患者股骨头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出现骨质结构变形、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受限、股骨关节炎性改变等相关病理表现,临床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股骨部位疼痛以及负重行走障碍等。现阶段,人们针对股骨头坏死中的“坏死”一词理解存在偏差,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演变属于生理功能影响,但其影响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在个别关节进行局限,实施临床医疗干预及诊断能够使其相关症状减轻,更有利于促进股骨头坏死现象消退,最终得以痊愈。股骨头坏死病理演变为相对严重的阶段,需要通过积极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来实现对患者肢体行动功能的挽救,使患者能够正常行走。本次研究中,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临床影像学诊断分析诊断准确性。

股骨头坏死诱发的原因通常为两方面:①股骨颈在骨折复位后久治不愈,引发骨内骨小梁受力方向、负重、应力下降,导致患者产生应力损伤,此类股骨头坏死现象一般在患者股骨颈骨折后产生。②股骨组织由于受到自身的病变以及长期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会导致患者由于糖皮质激素、酒精等产生骨性坏死,限制股骨组织的修复能力,进而诱发股骨头病理演变情况严重。此疾病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但具备一定的创伤性。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使其无创诊断技术逐步优化,CT诊断属于电子计算断层扫描,可通过X射线针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实施三维重建CT诊断,能够针对骨小梁的病变部位进行显示,积极为股骨组织缺血性坏死症状提供依据。但在股骨头诊断的特异性回归结果中,其诊断准确率一般,早期骨头坏死、关节囊液以及水肿无法清晰显示,导致诊断价值受到一定限制。其诊断特点与诊断价值一般体现在股骨头坏死以及骨小梁病变检出率较高的情况中。高分辨率的螺旋CT检测可进行多方面连续扫描,通过信息收集可实施三维重建,对于骨小梁的形态展示更加直观。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但其受限制因素主要为检测费用较为昂贵,多次检测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笔较大的开销,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以及体内存在金属固定件的患者无法接受诊断。

股骨头坏死属于现阶段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会对患者的行动能力产生较大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由于患者骨组织长期缺乏营养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骨组织缺血,进而诱发股骨头坏死,此疾病具备较高的特殊性。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认知较差,临床治疗会受到延误,导致其病情不断恶化。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其病情通常十分严重,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临床中为有效采取股骨头治疗方法,医学医疗技术逐步加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力度,能够实现对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明确诊断,促进股骨头坏死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1]。

CT诊断以及磁共振检查均属于现阶段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能够通过全身扫描及时发现病灶,并清晰显现骨小梁结构,协助医务人员找到机体中不易被察觉的骨折状况,同时,可准确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关节塌陷,给予患者全方位检查。CT检查操作较为简单,但其早期检出率相对较低,会给患者机体造成较大损伤[2-4]。

临床研究发现,核磁共振及CT检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磁共振注重局部的区域扫描,同时能够实现多方位成像,具备较高的临床分辨率,能够有效显示患者的病变部位,可辅助医生及时选择及诊断[5]。核磁共振在临床中具备以下优势:①磁共振检查时应用的射频脉冲主要为电磁波,可避免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辐射性较低,安全可靠。②与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技术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通过连续扫描获取多参数信息,及时检出病灶,并对于病灶的定性及显示进行判断。③核磁共振能够为临床提供合理的诊断依据,在合并关节囊的显示中优势较大,可为患者提供可靠信息。④核磁共振能够避免受到扫描限制,可实现任意面成像,为患者病变部位组织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核磁共振能够避免放射线对于患者机体的损害,不存在伪影,能够实现多方面、多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能力较强,不需要利用造影剂也能够有效显示血管结构,值得应用在临床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当中[6]。

本次研究发现,核磁共振诊断的误诊率及漏诊率明显低于CT诊断,具备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核磁共振诊断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符合率高于CT诊断,差异显著,P<0.05。这与张瑞力[7]研究中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提升整体诊断准确率,有显著诊断优势,可帮助患者实现股骨头坏死准确分期,与患者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具备高度一致性。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受到部位限制,可实现任意面成像,可通过连续多方位扫描获得更加可靠的诊断数据,诊断效能较高。

参考文献

[1] 刘明,任镇伟.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60-261.

[2] 汪生颜.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135-136.

[3] 孙青.CT与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6):163-164.

[4] 曾果.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用CT和MRI检查诊断临床价值探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5):86-87.

[5] 季丰利.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2):87-89.

[6] 芦燕.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5):912-914.

[7] 张瑞力.CT、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效果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3):63-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