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乙型血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 龙海英 张俊
【摘要】目的:探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乙型血友病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乙型血友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观察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值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①20例患者治疗30min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②20例患者治疗1d后凝血功能指标FIB、PT、TT、APTT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③2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针对乙型血友病患者,予以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可提高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活性,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且该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乙型血友病;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疗效;安全性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philia B
LONG Haiying, ZHANG Ju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dication safety of 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philia B.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B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with 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and the activity valu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and changes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were observed. The treatment effects and safe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① After 30 minutes of treatment, the activity valu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Ⅱ、Ⅶ、Ⅸ, and Ⅹin 20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5); ② The level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icators FIB, PT, TT, and APTT in 20 patients after 1 day o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5); ③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for 20 patients was 100.00%.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B, treatment with 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can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coagulation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body, alleviate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and improv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Moreover, the drug has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and high safety,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Hemophilia B; 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Efficacy; Security
因缺乏凝血因子IX造成的凝血障碍性疾病,称为乙型血友病[1]。乙型血友病在血友病中占比较低,约为15%~20%[2]。反复发生异常出血是乙型血友病的主要表现,患者轻微外伤或手术后便会发生过度出血。其中,关节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该部位长期反复慢性出血易引起局部畸形[3]。目前,临床尚无根治乙型血友病的有效方案,凝血因子Ⅸ替代疗法是治疗该病的根本措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是治疗血友病的常用药,其含有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且凝血因子Ⅸ含量较高,能满足乙型血友病患者治疗需求[4]。本次我院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应用于20例乙型血友病治疗,并取得了较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乙型血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62岁,平均年龄(30.14±18.93)岁。纳入标准:①符合《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5]中乙型血友病诊断标准;②经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基因检查等确诊;③伴有出血表现,但未出现严重脑出血、腹腔出血等;④年龄在6~65岁范围内;⑤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血液制品或含凝血因子Ⅸ制剂治疗;⑥在生育年龄的患者从入选至完成研究后3个月内均严格遵医有效避孕;⑦患者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⑧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甲型血友病;②合并心、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合并血栓形成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⑤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⑥合并精神性疾病;⑦过敏体质,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⑧近1周内使用过激素药、抗凝药等影响本次治疗效果的药物。
1.2 方法
本次治疗所用的药物为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国药准字S20083058,规格:300IU,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给药方法:用药前用温水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灭菌注射用水预热至20℃~25℃,随后按照标签标示量向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内注入灭菌注射用水,轻轻转动药物直至其完全溶解,需注意的是,医护人员摇动药物时避免幅度过大,而产生泡沫。药物完全溶解后,取输血器(带有滤网装置)予以患者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静滴,初始滴注速度控制为15滴/min,15min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对滴注速度进行调整。
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轻重不一,医师用药时需根据患者出血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体重、体内凝血因子Ⅸ水平等,明确患者用药剂量。若患者轻度出血,即关节腔出血、少量口腔出血等,则所需凝血因子Ⅸ为20%~40%正常值,1次/d,直至出血得到有效缓解。若患者为中度出血,即轻度颅脑损伤,拔牙术引起口腔出血等,则所需凝血因子Ⅸ为30%~60%正常值,1次/d,持续用药3~4d,或局部出血症状缓解便停止用药。若患者为重度出血,即胃肠出血、胸腹腔内出血及大手术引起的出血等,所需凝血因子Ⅸ为60%~100%正常值,1次/d,直至出血症状明显缓解,或局部出血停止,或手术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凝血因子Ⅸ所需单位=患者体质量×期望的凝血因子Ⅸ增加值。患者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日用药总量需控制在200IU/kg内。
1.3 观察指标
(1)凝血因子活性值:治疗前、治疗后30min抽取患者肘静脉血于抗凝管内,离心取上清液,采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值。(2)凝血功能:治疗前、治疗后1d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疗效:首次用药24h后,患者出血或(和)疼痛均缓解,无须再用药,表示显效;首次用药24h后,患者出血或(和)疼痛有所减轻,但至少需要再输注一次方可完全缓解,表示有效;患者出血或(和)疼痛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表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安全性:观察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对患者行凝血因子抗体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例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值变化情况分析
20例患者治疗30min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值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0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20例患者治疗1d后凝血功能指标FIB水平明显上升,PT、TT、APTT水平均明显下降,对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0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2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者有12例(60.00%),有效者有8例(40.00%),无效者有0例(0.0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2.4 20例患者用药安全性分析
20例患者用药期间,有4例出现头痛、寒战、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减缓滴注速度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患者血尿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抗体检测均呈阴性。
3 讨论
乙型血友病为临床罕见病,既往临床医学采用输注新鲜血浆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易引起输血相关并发症,而且血浆中含有的凝血因子Ⅸ十分有限,为保证治疗的有效性,需要较大的输注量,这会在一定程度加重心脏负荷[6-7]。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是以人血浆为原料而制备的一种蛋白粉剂,其含有的总凝血因子浓度较人血浆中含有的总凝血因子浓度高出24倍,能迅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缓解出血症状[8]。有学者指出,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效果高,病毒传播风险低,能避免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且该药物价格较低,是目前治疗乙型血友病的较佳选择[9]。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值明显上升,凝血功能指标FIB、PT、TT、APTT水平明显改善。其中,凝血因子活性值不仅能判断血友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用药后该因子水平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人凝血酶原复合物输注效率,对判断该方案治疗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FIB、PT、TT、APTT等指标能直接反映患者血液凝固状况,这些指标的改善对出血症状的缓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00%,证实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效果确切。目前,临床关于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质疑,相关文献表明,长期、大剂量使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可能会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或动静脉血栓形成[10]。本次研究中,我院根据患者病情、体质量、体内凝血因子Ⅸ检测结果等,实现个体化用药,尽可能降低用药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有20.00%患者因用药速度过快而出现不适反应,及时调整滴速后症状均消失,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血尿常规异常,且未见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抑制物,证实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在乙型血友病治疗中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猛,郭彬彬,梁小明,等.评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乙型血友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临床医药实践,2022,31(3):187-190.
[2] 杨瑛,于冬雯,练诗梅.血友病关节出血中小剂量凝血因子输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6):663-664.
[3] 张伟,刘依润,吴燕,等.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乙型血友病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9):915-919.
[4] 华宝来,李魁星,赵永强,等.血友病B患者接受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按需治疗后四种凝血因子体内回收率的观察[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2,20(11):17-21.
[5]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0,41(4):265-271.
[6] 饶亚岚,季双敏,熊文翔,等.凝血因子Ⅷ与Ⅸ按需治疗血友病临床试验疗效指标的探讨[J].中国新药杂志,2020,29(12):1338-1342.
[7] 张猛,梁小明,何淑琴,等.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注射液的溶血性及血管刺激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32(2):157-159,164.
[8] 赵媛.生长抑素联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21,41(3):86-87.
[9] 余伟,牟蕾,吴佳君,等.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2, 35(5):594-597,602.
[10] 杨仁池.凝血因子Ⅷ/Ⅸ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8年版)解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