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 凌静 周金明 张吉善 李琳 周颖
【摘要】目的:对早期胃癌筛查应用“李氏量表”的价值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及活检和“李氏量表”筛查,将胃镜及活检筛查结果归为常规组,将“李氏量表”筛查结果归为研究组,对两组的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筛查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两组胃癌和癌前状态风险筛查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李氏量表”的筛查结果与胃镜及活检结果相近,“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准确进行风险筛查。
【关键词】“李氏量表”;早期胃癌;筛查
基金项目:姜堰区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与价值探讨》(2107)的临床医学专项
Application value of "Lee Scale"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LING Jing, ZHOU Jinming, ZHANG Jishan, LI Lin, ZHOU Ying
Taizhou Jiangy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aizhou, Jiangsu 2255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pplying"Lee Scale"in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Methods:120 patients who were screened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to February 2023were select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gastroscopy,biopsy,and"Lee Scale"screening.The results of gastroscopy and biopsy screening were classified as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Lee scale" screening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reening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isk screening results for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st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Lee scal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gastroscopy and biopsy.The "Lee scale"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and can accurately conduct risk screening.
【Key Words】"Lee Scale";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胃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胃癌早期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能有效治愈,但早期胃癌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大多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食欲不振、黑便、腹部不适等症状,此时,大多患者病情已经进展至中晚期或已经发生转移,治疗难度加大,患者生存率及治愈率下降[1]。因此,早期诊断筛查是治疗胃癌、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胃镜检查是临床常见胃癌筛查方式,但胃镜检查在人力、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消耗较大,由于目前胃癌标志物依然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大多患者没有主动筛查的意识,胃癌在临床筛查的误诊率及漏诊率极高,使得早期胃癌筛查难度进一步增加[2]。“李氏量表”是近年来出现且适应我国国情并且经济可行的胃癌高危人群风险预测模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改良优化,从原本的7个风险变量逐渐优化为5个,准确性更高,在筛查早期胃癌中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3-4]。本文将对早期胃癌应用“李氏量表”筛查的临床使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疑似胃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及活检和“李氏量表”筛查,将胃镜及活检筛查结果归为常规组,将“李氏量表”筛查结果归为研究组。120例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7.49±8.76)岁。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同意,研究将排除既往有肠胃疾病、其他器官患有恶性肿瘤、近期服用过抑酸及抗凝类药物等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所有患者均进行无痛胃镜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1d禁烟,检查前8h禁食禁饮,患者进入检查室后给予麻醉镇静,根据患者反应进行胃镜检查,检查期间由两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对影像进行分析,同时对异常病灶进行活检,以胃镜检查结果和活检检查结果为本次研究的金标准。
1.2.2 研究组 1.检查前收集患者年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基础信息;2.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患者血清蛋白酶原Ⅰ、血清蛋白酶原Ⅱ、以上两项指标比值及血促胃泌素-17指标数据;3.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前需患者禁食禁饮8h以上,采用14C-UBT试剂盒进行检验,先进行14C-尿素呼气检查,检查结束后口服14C尿素胶囊并休息30min后检测幽门螺杆菌,如DPM>50为阳性;4.所有检查项目结束后采用“李氏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胃癌风险筛查,通过性别、年龄、血幽门螺杆菌抗体、血清蛋白酶原Ⅰ与血清蛋白酶原Ⅱ比值及血促胃泌素-17水平5个变量进行评分,分为高风险(17~23分)、中风险(12~16分)、低风险(11分及以下)三个危险等级,总分越高表明胃癌风险越高。
1.3 观察指标 ①对胃镜和活检及“李氏量表”对所有患者胃癌及癌前状态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②对比分析两种筛查方式胃癌及癌前状态不同风险筛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筛查结果对比 两组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风险筛查结果对比 两组胃癌和癌前状态风险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胃部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失去控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形成胃癌,胃癌的发展是长期进展的结果,癌细胞局限于黏膜层,未浸润黏膜下层时可定义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但大多早期胃癌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首诊时便已发展至中晚期胃癌或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胃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早期筛查对治疗胃癌、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意义重大[5]。
临床中,胃镜检查、活检、血清检测等均能有效筛查早期胃癌,由于大多患者不存在定期筛查的意识,而早期胃癌特异性较低,临床中极易与其他胃部疾病混淆,而胃镜、活检等检查方式相对复杂且对人力、财力的消耗较高,大多患者对胃镜检查存在天然的抗拒心理,普查范围局限性较高,同时血清检测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相对较低,进一步导致早期胃癌诊断难度增加[6]。“李氏量表”是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团队及中国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胃癌和非胃癌的队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制定的适合中国人群且经济可行的胃癌高危人群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对年龄、性别、血幽门螺杆菌抗体、血清蛋白酶原Ⅰ与血清蛋白酶原Ⅱ比值及血促胃泌素-17水平5个变量进行验证分析,能有效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胃癌风险[7]。临床多项研究证实,与其他预测方式相比,“李氏量表”预测胃癌风险的准确度较高,并且随着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临床早期胃癌筛查发现,“李氏量表”通过对变量进行评分,对筛查人群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能精准筛查胃癌高风险人群,为诊断早期胃癌提供更准确的依据[8-9]。本次研究显示,两组的筛查结果及风险筛查结果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李氏量表”应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结果与胃镜及活检无较大差异,“李氏量表”筛查的精确度、准确度在临床诊断早期胃癌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筛查结果与风险筛查结果与胃镜及活检无较大差异,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对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其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敏玮,汪娅.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重庆市两江新区胃癌筛查的意义探索[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3(1):63-67.
[2] 张婷婷.244例无症状人群早期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结果及分析[J].特别健康,2020(7):153-154.
[3] 郑楠.不同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作用[J].甘肃科技,2022,38(24):120-123.
[4] 陈志娟,唐玉虎,刁卓,等.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机会性筛查中的指导作用[J].贵州医药,2020,44(12):1876-1877.
[5] 贾振魁.四种量表对急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的评价[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86-87.
[6] 杜敏玮,汪娅.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重庆市两江新区胃癌筛查的意义探索[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3,9(1):63-67.
[7] 丘喜锋,谭燕萌,马艳环.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联合癌胚抗原、CA199、CA724水平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9):116-118,122.
[8] 周乐盈,潘杰,周晴接,等.新型胃癌评分和京都胃炎评分在胃癌筛查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22,34(3):310-313.
[9] 钟玲,黄旭明,杨光朝,等.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联合胃镜精查在深圳宝安区诊断早期胃癌的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