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

作者: 王嘉娜

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对肠息肉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治疗肠息肉方面表现出了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优的效果,其能够减少机体的并发症,优化手术指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mucosal resection on intestinal polyps under different endoscopic treatment schemes

WANG Jiana

Fengxian People’s Hospital,Xuzhou City,Jiangsu,Xuzhou,Jiangsu 221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ucosal resection on intestinal polyps under different endoscopic treatment schemes. 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polyps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1 to Octo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for study.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50 cases)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The operation time,hospital stay,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4.0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polyps.It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optimize the surgical indicat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Endoscopy; Mucosectomy; Intestinal polyps; 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肠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肠道良性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肠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两种治疗肠息肉的常用方法,EMR是通过内镜将切除器械引入肠道内,切除肠道中的息肉组织,同时保留正常肠道组织[1];而ESD则是通过使用内镜,渐渐将注射针引入肠道内,再注射生理盐水使得黏膜层逐渐剥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2]。这两种方法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有许多优势,如手术的创伤小、患者身体恢复比较快、术中的出血量少、患者住院时间短等。同时,这两种方法也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如肠穿孔、出血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MR和ESD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肠息肉,如直径超过2cm、位于肠壁深层等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方法[3]。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判断。总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这两种方法用于治疗肠息肉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常常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本研究将探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1.75±3.19)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5.78±2.25)个月,其中结肠息肉22例,直肠息肉28例;实验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2.36±3.27)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5.92±2.21)个月,其中结肠息肉27例,直肠息肉23例。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其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患者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清空肠道和禁食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然后,通过肛门将内窥镜插入肛门,进入结肠。医生会通过内窥镜观察到肠道内的息肉,并使用特殊的器械将息肉夹住并固定。接下来,医生会将切除器械穿过内窥镜导管,切除并夹住息肉组织,最后将其取出。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内镜下的操作情况,确保切除范围正确、血管未受到损伤等。操作完成后,需要在切除部位进行止血处理,并检查切除范围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整个手术过程需要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医生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规范,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期,避免进食过多或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等。同时,需要注意观察伤口,确定若是出现出血或感染等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1.2.2 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肠息肉,具体操作方法包括肠道准备、内窥镜插入、息肉定位、黏膜剥离、止血处理和观察等步骤。在黏膜剥离过程中,医生可以使用药物如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等作为注射液,帮助提高黏膜剥离效果并降低出血风险。手术中需要医生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患者应自行注意多休息和健康饮食,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避免出现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指标。(2)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包括切口感染、腔内狭窄、灼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1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2

3讨论

肠息肉是肠道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常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去除肠息肉,但是它们的治疗效果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肿瘤切除术(EMR-T)和大型肿瘤切除术(EMR-L)。EMR-T通常适用于直径<2cm的小型息肉,操作简单,风险低,治疗效果明显[4]。EMR-L则适用于直径较大的息肉,需要使用多次切除术进行切除,同时需要对切除后的创面进行缝合处理。这种方法在治疗大型息肉时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大。ESD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式,适用于直径<2cm的肠息肉。这种方法通过将肿瘤与黏膜分离来去除息肉,不会造成创面缺损,也不需要进行缝合处理,因此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5]。与EMR相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以更好地保护肠道黏膜,因此对于位于肠道关键部位的肠息肉进行治疗时更为安全。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EMR和ESD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效果都非常显著。在切除肿瘤方面,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达到90%以上的成功率,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成功率也高达80%以上[6]。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肠息肉的复发率。此外,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对于小型的、扁平的、未发生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较大、不规则形状、可能存在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它们在多个方面明显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效果更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手术风险,同时具有较好的疗效[7]。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和局限性。例如,ESD适用于直径<2cm、局部浅表、未发生癌变的肠息肉,而EMR则适用于直径>2cm,且具有不良组织学特征如高度异型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的肠息肉[8]。此外,这两种治疗手段对于位于肠道弯曲处或拐角处的肠息肉,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和风险。除了适应证和局限性,EMR和ESD的治疗效果也需要考虑到其长期疗效。在一些研究中,这两种治疗手段的局部复发率均较低,两种方式均具有可靠的局部控制能力[9]。

综上所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均是治疗肠息肉的有效方法。虽然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相似,但由于操作的技术不同,它们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等因素,并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进行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技巧、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黄建鑫,张华芬,李明.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改进型)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8):7-9.

[2] 雷朝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疗效评价[J].智慧健康,2022,8(3):34-36,108.

[3] 潘良.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淮海医药,2021,39(4):376-379.

[4] 李英荃.结肠息肉内镜手术治疗方法的进展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7):195-198.

[5] 贾超,陈佩,方立峰.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5):2757-2759.

[6] 谢鸿昌.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6):37-39.

[7] 杨俊川.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3):107-108.

[8] 刘玉,王先兵.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治疗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119-120.

[9] 李兴泉.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8(2):7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